2016年梁游連同其助理衝擊立法會會議廳,日前被裁定非法集結罪成,判監四周。記得事發當天會議廳內外秩序大亂,但平日的議事廳亦絕非平靜,拍枱叫嚷、離席抗議、「拉布」、點人數等行為已成常態,每每導致會議暫停或流會,猶如無止境的糾纏。
世界上不少國家或地區的議會都會出現議會亂象,台灣的「立法院」的議會暴力問題,早在上世紀90年代已引起了廣泛關注。就近而言,自2007年起,藍綠「立委」在議事堂內互相叫罵、互投雜物、爆發肢體衝撞屢屢發生,引來海內外媒體爭相報道,甚至有美國媒體將之形容為「一群混蛋互毆」。
台灣著名媒體工作者陳文茜曾建議,由藝人吳宗憲出選台灣地區領導人,因為對方面對媒體時收放自如,要狂則狂,說謙就謙,極具彈性策略,絕不會輸給任何政治人物。若與時任地區領導人陳水扁相比較,吳更有過之而無不及。一則玩笑式的政治評論,直接切中政治亂局的要害,政治人物的質素問題。
而香港立法會是一個莊嚴的機構,其主要職能是制定、修改和廢除法律;審核及通過財政預算、稅收和公共開支;以及對政府的工作提出質詢。換言之,立法會掌握了公共財政大權,因此它需要發揮監察政府的功用,確保由市民繳納稅金匯聚成的公帑,可以公平公正合理地使用。
但還看今天部分立法會議員的表現,相信大部分市民均同意,要實現前述的目標是相當困難。廣大市民若要看戲,大可走進電影院觀看專業演員的演出,何需耗費大量公帑「僱用」議員,觀看他們的三流演技。
對於判決,游蕙禎及2名助理決定不上訴,即時服刑,但她始終未為其行為感到愧疚;而梁頌恆及另一名助理則選擇上訴。但換個角度看,剔除他們的「港獨」「自決」主張後,市民不難看到他們內心對過去、現在,甚至未來都存有許多的不滿、對當權者不滿。
且不說梁游,如何消滅市民心中不滿,滿足其心之所願,這是評定領導者政績、評估制度成效的考核表。然而,制度不足之處則需要人心自測。當權者必須意識到自己肩負的重擔,更需要擁有具前瞻性的視野,有力地引領市民向着目標進發,把香港這個餅做大。
一切亂象源自人心。衝擊立法會案發生時,有保安人員在混亂中暈倒,但5名被告仍然漠視,更有人說「救咩人、死開」。事件反映部分年輕人對他人生命不屑,毫無惻隱之心。而游蕙禎在求情信中表示對家庭感到愧疚,選擇服刑結束不必要的糾纏,消除父母的擔憂,希望有關說話是真誠的。
政治鬥爭為利益而存在,為了大眾更長遠的利益,請反對派議員還議會正常秩序,讓全體議員們可以安心、專心為全港市民工作。
執業大律師、經民聯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