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佔商機、搶生意我們見得多了,但「搶人」,而且還是明目張膽、不惜工本、不依常規的,你見過嗎?這場驚世駭俗的人才爭奪戰,去年起在內地不同省市上演;這場「大戰」更使人看到在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今天,中國繼續敢於破舊立新,敢於促進和鼓勵人才流動,繼續朝着科教興國目標邁進的決心和勇氣!
各地推優惠政策「搶才」
這場戰事的「第一槍」是由武漢率先打響的:武漢去年春天提出「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規劃,將建設250萬平方米以上大學畢業生保障性住房,並出台指導性最低年薪標準,專科生4萬元、本科生5萬元、碩士6萬元、博士8萬元;重慶亦痛下血本:醫學人才最高可拿到700萬住房補貼;中央政府全力支持建設成為自貿區的海南,當地亦求才若渴,推出「百萬人才進海南」計劃,到2020年吸引各類人才20萬人左右;西安持續加碼,今年3月西安市政府40多家重點單位進京引進急需的高端人才,並推出「全國在校大學生僅憑學生證和身份證可在手機半小時辦妥落戶西安」的新舉措,屬優惠的第四次升級;上海也放低身段,唯才是求,近兩年上海先後實施12項國內科創人才引進新政,兩年內累計引進國內科技創新創業人才逾7.5萬人,其中重點人才近9000人;杭州面向世界廣招才俊,推出7項外國人專享的出入境便利政策,創業資助最高可達1億元,優秀外國留學生畢業後,可直接在杭就業並享受相應補貼等……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有50餘城市以及山東、海南、江西、吉林、雲南等省份發布了人才引進新政,各地為引進所需人才奇謀迭出,令人嘆為觀止!
當前的人才爭奪大戰,是在創新驅動發展和新舊動能轉換背景下,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實現高品質發展的創新大潮中,地方政府人才意識日益增強,以人才興業,以人才強市,爭搶新一輪產業競爭制高點的戰略抉擇,致使各地紛紛「廣栽梧桐樹,爭引鳳凰來」。
中國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求才若渴!讓筆者不禁想起毛澤東的名言:「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只要有了人,什麼人間奇跡也可以造出來」。事實上,「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競爭是當今全球經濟競爭的關鍵。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為了吸引優秀人才,各國紛紛拆牆鬆綁,出台一系列的優惠措施吸引和挽留人才。面對全國中心城市人才集聚的「虹吸效應」,面對各地人才政策和投入比拼的白熱化,香港如何應對?
儘管香港早在2006年已推出「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但由於計劃檻高、限制多,導致多年來成效不彰。特區政府亦意識到創科對未來經濟的重要性,5月8日宣布為積極配合創科業界在延攬人才方面的需要,以先導形式推出為期3年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未知政府是否過分憂慮會有大量內地人才熱衷來港,故計劃的「門縫」開得很小。首年只計有一千個輸入名額;同時計劃暫時只適用於在科技園及數碼港從事生物科技、人工智慧、網路安全、機械人技術、數據分析、金融科技及材料科學的租戶和培育公司;申請公司或機構須向當局證明本港缺乏或不能輕易覓得具備相關技能、知識或經驗的人才,以保障香港居民的就業機會;計劃又規定,申請的公司或機構每聘用3名非本地人士,便須聘用1名本地全職僱員和2名本地實習生。
有人形容香港的引進人才計劃,是一種設有地點、行業、人數、捆綁性的多重限制引進人才計劃,這不是沒有理由的。而最重要的是引進什麼類型的和專業的人士,政府缺乏明確目標而帶有很大的盲目性,以致「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只偏重了文化體育方面專長的人士,而忽略了有利香港發展、有利香港經濟轉型、有助提升本地競爭力的專業人才。
特區政府有意發展高新科技,香港必須將引進人才與建設科創中心以及產業轉型結合起來,今天的香港對此必須有充分的認識和準備。
香港計劃「小器」「太保守」
深圳近十年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功和成效,與深圳集中了全國一大批科技人才與先進的高科技企業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這一點上,香港和深圳相比又顯得落後了。深圳的生活條件工作條件毫不遜於香港,而海南方面則已公開跟香港叫板競爭人才,宣布香港技術人才可永久居留海南了。香港不應該有點危機感和緊迫感嗎?
香港政府推出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對內地、外地創科人才而言並無什麼過人之處,與內地各省市的同類計劃相比,反而顯得小器和保守。香港是否需要進一步「革去舊例而惟才是擇」?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