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銘記歷史/廣州南石頭「化骨池」 揭華南版「731」暴虐

時間:2025-08-17 05:02:28來源:大公报

  圖:華南理工大學退休教授、研究侵華日軍華南細菌戰的資深專家譚元亨指出當年「省立傳染病院」所在,他說,「中山醫總部、南石頭及傳染病院就是侵華日軍實施華南細菌戰的鐵三角。」

  「籠中鳥,難高飛,不食味粥肚又饑,(食咗)肚痛必屙無藥止,一定死落化骨池。」這是20世紀40年代初期流傳在廣州南石頭難民所的民諺,當中提到的「化骨池」,是一個讓所有倖存者都恐懼的地方,哪怕多年後他們已是古稀老人,在接受訪問時記憶依然非常清晰:「那裏不僅將人的肉體化解掉,連骨頭也化了。」

  相較於臭名昭著的侵華日軍731部隊,日軍另一支細菌部隊──廣州「波第8604部隊」鮮為人知。這支表面上給日軍做防疫給水工作的波第8604部隊,以中山大學醫學院為總部進行活體解剖及鼠疫跳蚤生產、投放等工作;試驗場設在廣州南石頭難民收容所,在提供給難民的冷粥冷飯中投放細菌進行實驗,遇難者屍骸被層層疊疊土埋在「萬人坑」「化骨池」;近在咫尺的「省立傳染病院」則記錄「科研」數據並進行研究。「中山醫總部、南石頭及傳染病院就是侵華日軍實施華南細菌戰的鐵三角。」華南理工大學退休教授、研究侵華日軍華南細菌戰的資深專家譚元亨痛心地表示。\大公報記者 黃寶儀(文、圖)

  記者從廣州地鐵棣園站出來,一路往南石頭街道方向前進,目光所及皆是歲月靜好。「上世紀90年代調研華南細菌戰時,親歷者說看到當時珠江難得一見的『堵船』景象,也看到江面上飄滿了浮屍的慘況,遇難者超過十萬人。」譚元亨指着平靜的珠江向記者訴說當年尋訪見證者的故事,心情卻難以平靜。

  日軍埋葬屍體 起碼超10萬

  南石頭本地人蕭錚,是譚元亨找到的第一名親歷者,年幼時家裏窮,聽說難民所裏「有口飯吃」,蕭錚的父親就帶着他和弟弟妹妹走了進去。當年蕭錚口述,從1941年進入難民所到解散離開,前後4年多,高峰時每天有40-50人死去。

  當時日軍採用了一種名為「E式屍體處理法」,用水泥造兩個佔地25平方米、高約4米的四角梯形,從上面抬入屍體,讓其自然腐爛。待到堆放了的50-60具屍體腐爛後,再堆放一層,如此循環利用,因此形成了兩個可怕的「化骨池」。當年目睹這一慘況的南石西村民鍾瑞榮,在20世紀90年代已年近古稀,他最早接受香港記者採訪時直言「當時被這樣埋葬的屍體,起碼超過10萬具。」

  屍骨綿延上百米 有七八層

  有兩件事可證明南石頭難民營「化骨池」「萬人坑」的真實性。一為一份檔案,二為一次挖掘。在廣州市檔案館,有一份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的檔案:當時的民國政府財務批發遷葬費用135700元報告。從檔案資料可知,於南石頭懲戒場內尋得大量白骨,說明是遭敵偽政府拘禁的難民死者,出於其情可憫,並因衞生理由,請求遷葬立碑。當時的衞生局派遣工作人員前往勘查,查明地點為懲戒場內兩個方形的「大水池」,規模約「八九尺」,被建牆加高以容納難民屍體,並核實內有「難民骸骨數百具」。

  1953年,廣東紙業集團在廣州南石頭街道建職工樓,挖地基的工人挖至半米深時,突然露出白骨。經清理,一個連綿上百米的大坑中,屍骨一層層疊摞擺放,足有七八層,每層之間還有薄薄的填土。經鑒定,死者的死亡時間在十年左右,正是抗日戰爭時期。

  歷史記憶急需揭露保護

  今天的南石頭,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成熟的社區,關於「化骨池」「萬人坑」的記憶,也隨着老一輩離去而被湮沒在歷史之中。譚元亨表示,日軍在南石頭施行的細菌戰大屠殺規模最大也最殘忍,根據日本老兵及當年見證者證詞,保守估計粵港遇難人數逾十萬,至今真相仍有待進一步揭露,遺址也需加強保護和宣傳利用。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