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即將出台。近日,有關「大灣區人」這個概念,引起的熱議。筆者相信人們對「大灣區人」這個概念存在不同的聲音,主要原因是對大灣區的發展不了解。過去,筆者親身走遍大灣區9+2城市,出版過有關大灣區的書籍,亦曾在一些媒體節目中講及大灣區的發展。就「大灣區人」概念,筆者想藉此與讀者分享一些看法。
早於1962年,著名學者馬素.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曾提出地球村(Global Village)一詞,意指21世紀的聯繫變得越來越緊密,地區與地區之間的距離就像一個村落一樣這麼近。為何筆者在此與讀者提及地球村的概念?事實上,大灣區建設亦進一步深化粵港澳合作,推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逐步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體。
大灣區是由深圳、廣州、佛山、肇慶、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9個廣東省城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組成。根據2017年數字,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GDP分別是:廣州2.15萬億元、香港2.3萬億元、深圳2.24萬億元、佛山9500億元、東莞7580億元、惠州3830億元、中山3500億元、澳門3102億元、江門2600億元、珠海2554億元、肇慶2190億元。大灣區擁有全球吞吐量第3大的深圳港、第5大的香港港和第7大的廣州港等世界級港口。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體量1.5萬億美元,位列世界經濟體第12位。按這經濟發展,2030年前後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人口最多、經濟體量最大的灣區。
發揮好協同互補作用
產業布局方面,深圳是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研發和製造基地、著名的高新技術企業如華為、中興、騰訊亦在深圳落戶;東莞是世界知名的製造業基地、內地重要的出口基地;惠州是石油化工及電子信息產業基地,設有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級)及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珠海設有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級)及珠海橫琴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山是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市和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市;江門推進物流業發展、發展一個輻射粵西的物流樞紐或中轉站;廣州是全省的政治經濟中心及交通樞紐,設有南沙自由貿易試驗區;佛山以民營企業為主導,力爭成為中國製造業一線城市;肇慶是廣東省糧食主產區之一,為珠三角連接大西南地區的樞紐門戶城市。
由於大灣區發展對香港具策略意義,展望未來,大灣區立足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發展潛力不容忽視。時至今日,香港應以更宏觀角度,把握國家賦予香港的機遇,為「共同利益」考慮,以免因短視的眼光,錯失機會。
事實上,經濟因素會影響我們對身份的認同。過去,香港經濟發展步伐較內地快,使香港在經濟上發揮了領導者的作用。這種經濟上的優先地位,讓部分香港市民認為自己與內地人不同。但時至今日,內地發展一日千里,尤其是大灣區內各城市,各有優勢,香港如何利用好身為灣區成員的一分子,發揮好協同互補作用,將大灣區建設成為國家重點經濟區之一。
要真正做到融入大灣區,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人,必須確立「大灣區人」的思維模式。我們是中國人,是香港人,也是「大灣區人」。我們要立足全局,在經濟發展、改善民生、區域規劃,以至個人的生涯規劃等,要以大灣區為核心,擴闊我們的目光,更要把握整個大灣區的資源,好好追逐我們的「中國夢」。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