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貿易代表團來華談判全球關注。根據新華社報道,中美貿易磋商「在有些領域達成一些共識的同時,雙方也認識到,在一些問題上還存在較大分歧,需要繼續加緊工作,以求取得更多進展。」另外,雙方同意繼續就有關問題保持密切溝通,並建立相應工作機制。
美揭開科技新冷戰戰幔
分析新華社的報道,我們並沒有太樂觀的理由。特別是據媒體報道,特朗普宣稱將公布「令中國難受的決定」。而在談判前中國強調「在平等條件下談判」也透露了美國的企圖。
今年度美國開打對中國的貿易戰,目標是「中國製造2025」,是美國為了保持自己的技術優勢、阻礙中國製造由價值鏈的低端向高端發展的粗暴行為,制裁中興通訊、調查華為就是典型的案例,這被海外媒體稱為「科技領域沒有宣戰的新冷戰」。
一個國家發展的最關鍵競爭力是什麼,是科技、是創新,科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國家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最關鍵因素,是一國強盛之基。當中國只能生產服裝鞋帽,低端的中國製造對美國不僅不構成威脅,還幫助美國國民低價購買生活品,抑制通貨膨脹時,兩國貿易雖然磕磕絆絆,但大體上還過得去。但是,當中國開始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智造」,向中高端行業發展時,美國當然不願意眼睜睜地看着中國順利成長。美國這個世界第一科技大國針對的科技戰,對中國創新科技發展的圍堵,將不可避免並且將是長遠的。中國近年多番強調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力量發展創新科技,是遠見之舉。
國家主席習近平5月2日在考察北京大學時表示,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是國之重器、國之利器,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須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一定要保持清醒。
這是習近平主席近10天內,再度提出的同一話題。4月下旬,習近平考察湖北表示:「我們要靠自己的努力,大國重器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裏。要通過自力更生倒逼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試想當年建設三峽工程,如果都是靠引進,我們哪會有今天的引領能力呢。」他又指出:「過去在外部封鎖下,我們自力更生,勒緊褲腰帶、咬緊牙關創造了『兩彈一星』……下一步,科技攻關也要這樣做,要摒棄幻想、靠自己。」
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至少在十多個公開場合強調科技創新的重要性,特別是強調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這表明,中國領導人十分清醒地認識到,在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經濟實力不斷發展的情況下,來自外部的各種壓力也在不斷加大。中國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希望「中國好,世界好」,希望廣闊的太平洋能夠容納中美兩個大國。但以和為貴的中國不挑戰美國,並不等於美國不圍堵中國的發展。今年美國以貿易逆差為由針對中國的,正是中國需要大力發展的創新科技,是「中國製造2025」。
中國的發展,不可能寄希望在其他國家身上,不可能靠他國的「恩賜」來發展。國與國之間,國家利益始終是第一位的。在特朗普政府公布的2018年國家安全戰略中,經濟安全成為國家安全的主要部分,而中國被視為是美國的戰略競爭者。
對於中國而言,經濟安全何嘗不是國家安全的主要部分之一呢,不僅僅是經濟安全,國家發展的方方面面:政治、文化、軍事等,包括重大科技發展等「國之重器」,都需要自己的東西,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裏,正如習近平2013年視察長期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武漢重型機床集團有限公司後表示:「自力更生任何時候都不能少,我們自己的飯碗主要要裝自己生產的糧食。」
創科成果讓世界刮目相看
中國人的命運、13億人口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不能寄託在他國身上。當前科技創新不僅成為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支撐,也是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變革進步的強大引領。中國正在努力通過創新科技來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從美國對待中興通訊、華為的打壓,中國更明白了一個道理,創造美好生活只能靠自己,我們除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一條路,別無他想。
對於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中國人記憶猶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一窮二白。當時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封鎖、禁運,試圖將這個新生政權扼殺在襁褓中。但就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下,中國自力更生發展科技,依靠自己的力量研製出了「兩彈一星」,在世界上有了發言權。
中國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突飛猛進,但美國對中國揮舞制裁與限制的大棒依然不時舉起。20多年前,美國拒絕中國加入國際太空站的要求。美國當時毫無顧慮地宣稱:此舉成功阻止中國參與國際合作,將遏制中國高技術發展。不過讓美國失算的是,封堵不僅沒能發揮作用,相反促成一個新航天強國的出現。今天世界上的兩個太空站:國際太空站和中國的天宮二號太空實驗室。中國更成了唯一一個獨立擁有太空站的國家。
在軍事上,2000年,美國阻撓以色列售「費爾康」預警機給中國,令以色列撕毀合同。10年後中國一口氣研製出8種預警機,美媒甚至稱中國新一代預警機性能超越了以色列的「費爾康」。或許可以這樣說,美國對中國的限制制裁,成為中國自力更生,創新發展的動力。
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自力更生。中國發展的命運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裏。中國要成為創新大國,也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今天,美國針對中國科技創新、針對「中國製造2025」下手,歷史的一幕似乎再現。雖然中國接下來要走的路或許更艱難,更曲折,但相信同樣的結果必將是,中國的相關產業必然會實現質的飛躍,中國將真正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泉州社團聯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