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執起父母親的照片,李鴻富慢慢道出其尋根路途和心聲/李森攝
戰禍頻仍,賊寇橫行,軍閥欺民,清末民初的中華民族歷盡苦劫,同胞流離失所,與家鄉、親人長期斷絕聯繫,年深月久,其後人往往已不知鄉在哪裏,根在何方?
李鴻富尋根的故事,與這段百年民族苦難史息息相關。回首清朝末年,香港與深圳同屬廣東新安縣,鴉片戰爭後,約7千多人口的香港被英國佔領,港英政府不久在中環和西環一帶建設維多利亞城,開始吸引內地苦力及商人前來,及後經歷了太平天國的動亂和滿清滅亡,到民國建立後,又因軍閥割據民不聊生,部分內地人來港求生,令香港人口暴增。
香港歷史學者蕭國健表示,早期來港人士主要來自廣東,流動性較大,略略賺錢後,便會選擇衣錦還鄉。但後來因為內地局勢越來越動盪,不少人不得已長期滯留香港,最終成為定居香港的移民。
蕭國健說,日軍侵佔香港時,不少人逃返內地,香港人口從1941年約160萬人,減至1945年約50多萬人。直至香港「重光」後,進入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的經濟快速增長期,才再次吸引大批內地人來港。可是,由於漫長戰亂和社會動盪,不少來港的內地人,因家鄉已人去樓空,或慘遭戰火蹂躪等原因,與鄉親斷絕聯繫,甚至一生沒再返鄉,其後代已不懂根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