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分配資源助港青置業

時間:2018-04-18 09:13:20來源:大公網

  圖:香港未補地價的居屋單位約25萬個,假設平均每個未補價金額約177萬元,總額約4400億元

  祥益地產總裁 汪敦敬

  近年內地城鎮化急速發展,很多內地朋友都因為政府及發展商收地而得到可觀的賠償,「鄉下的老表收到賠償800萬之後比我更有錢」,老友對筆者說。不錯!這個可以說是中國人的「磚本位」效應。為何筆者稱內地發展房地產市場為「磚本位」?因為可以藏富於民。更加重要是其中低比率借貸及低泡沫的市場結構,是中國金融的底氣,也隱含了平衡分配社會利益的功能。因為人人都有祖先,祖先多數有祖地留給後人,因此社會發展的過程裏可以對普遍的人(包括一些縱使積蓄不夠的人)作出利益分配。

  香港其實也有類似情況,就是原居民的丁權,丁權的利益不是後天奮鬥的,是由先天性祖先的前因而來的。但香港大部分居民都是上一代移民到香港的,前輩來香港的時候大多數都是孑然一身,他們為了家庭打拚,有不少買到樓,令到後代有了安居樂業之所,到了現在,香港人有一半或者以上的人都享受到家庭中有人擁有物業的紅利。

  但筆者希望大家記一記我們的宿命,如果我們沒有買物業的話,下一代或者再下一代可能都要面對繼續交租的處境。交租沒有不好處,但是沒有資產者在不同競爭上都有可能會輸在起跑線的情況。人生有很多種考驗,遇上資產價格上升潮時,沒有資產的家庭百事也哀!買樓,不是全然為了財富,還有家庭的安全感。

  沒有資產是我們上一代來香港的宿命,因此爭取資產亦應該是我們的使命。在現在儲錢愈來愈難的時候,除了「儲蓄期間便要去投資」這個方法之外,政府是否也應該想一想有什麼資源,可以幫助更多的人擁有先天性財富呢?提出先天性財富不是提倡不勞而獲,而是在量化貨幣資產升值的大時代裏面,給多一點競爭力予助無產者得到平衡及分享「磚本位」紅利。

  倡設房產信託基金

  這令筆者想起多年來提倡的居屋未補地價部分,大部分居屋也是仍未補地價的,房委會持有這巨大的資產部分,政府一直荒廢沒有去發揮。事實上,我們可以將這部分資產組成房產信託基金(未補地價的居屋單位約有25萬個,假設平均每個未補金額約177萬港元,總額價值約4400億港元),讓無置業的年輕人優先認購,樓價升,房產信託基金就升,就可以為社會作出平衡了。

  今日筆者想為這個看法再延續,如果政府繼續每年也向市民派錢的話,假設每人派1萬元,這1萬元可能佔了我們的盈餘67%(以2017年去看),但是既然我們有這能力,為何不派以上之前所說的房產信託基金?因為派了之後可以儲下來,一年一年地儲下來,如果樓價上升這些房產信託基金也必然會升值的,如果儲到五至十年,依近十年升值率就很容易令下一代有了一點先天性財富,配合港青自己的努力,或者更加活化地讓強積金都可以用來置業的話,那麼年輕人上車就不是一個妄想,而是一個非常容易達到的目標了。

  筆者這個做法不單只是一個資源及供應的管理,其實亦是一個期望的管理,今天為何抽居屋的人士超額認購數十倍?其實大部分人都不是如此急需要樓住的,他們只是害怕將來買不起而已,當這個恐懼消失,所謂剛需會一下子減少一半甚至大部分。既然資產價格上升是會令人恐慌,只要作出資產分配,這個恐慌就自然消除了!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