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德國威斯巴登博物館意外成為泰勒絲歌迷「朝聖」的地點。這家兩百年歷史的美術館,收藏了一幅一九○○年前後的畫作《奧菲莉亞》(Ophelia),這原本只是眾多藏品之一,卻因為泰勒絲新歌《The Fate of Ophelia》的音樂錄像,而突然成了網紅景點。影片一開場,泰勒絲化身莎士比亞筆下的悲劇女子,再現了那漂浮在水中的經典場景。短短兩星期,這音樂錄像在網上平台的觀看次數超過八千萬,許多歌迷聞風而至博物館,只為親眼看一看那幅啟發偶像靈感的畫。
博物館的公關驚訝又欣喜地說:「我們最近的確迎來了奧菲莉亞熱!」這波突如其來的流量,讓不少年輕人重新走進美術館,而這也是一場意料之外的跨世代文化對話:一位二十一世紀的流行歌手,透過一首歌,重新喚起世人對十九世紀浪漫主義的關注,而世人的關注又是對十七世紀莎士比亞劇作之美的凝視。
然而,在不少網上社群討論中,許多人以為泰勒絲致敬的是更早期、更著名的那一幅《奧菲莉亞》,即約翰.艾佛列特.米萊(John Everett Millais)於一八五二年完成的《奧菲莉亞》。這幅畫如今收藏於倫敦泰特美術館,被譽為前拉斐爾派的巔峰之作,也是藝術史上最經典的悲劇女性形象之一。
米萊版本的《奧菲莉亞》之誕生,本身就是一個悲劇。當時,他只有二十二歲,卻以近乎苛刻的細節描寫,為這位莎士比亞筆下的女子構築了一個既真實又夢幻的死亡場景。畫面中,奧菲莉亞漂浮在河水上,嘴唇微啟,似在吟唱臨終的歌。她的周圍是水草、柳枝與繁花,明亮的色彩讓死亡顯得出奇的安靜與美麗。這幅畫的背景,是米萊在英格蘭薩里郡河岸的實地描繪。數月間,他每天在野外作畫,細緻捕捉植物與光影的變化,而模特兒伊莉莎白.西妲則在工作室的浴缸中泡水擺姿勢,缸底本來放着蠟燭保溫,卻意外熄滅了,使她最終染上了重病。這一切,都像奧菲莉亞的悲劇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