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粵港澳大灣區推進「香港研發、珠三角產業化」同時,可以考慮引入「珠三角研發、香港產業化」的新模式。圖為香港科學園
香港融入大灣區,須從區域(「regional」)和本地(「local」)兩個視角出發,既需全局思維,亦須本地行動,妥善協調區域與地方之間在七個領域的矛盾。本文上篇提出總論,中篇詳述了發揮優勢與彌補短板、產業走出去與留下來/引進來、港青走出去與立足本地發展這三個領域的內容。作為下篇,本文詳細論述科技資源走出去與留下來/引進來、大灣區內城市之間的合作與競爭、「香港所需」與「香港所長」、融入大灣區與保持自身的獨特性這四領域的內容。對香港而言,既要從區域大局出發,又要滿足本地需求,殊之不易,但前景可期。/利豐發展(中國)有限公司、利豐研究中心副總裁 洪雯博士
科技資源走出去留下來/引進來
推動科技產業發展無疑是大灣區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香港擁有亞洲前列的大學和科研隊伍,而珠三角城市有強大的製造業和科技產業基礎;在香港進行研發,將科研成果拿到深圳產業化,是兩地優勢的結合,也是兩地一直以來的合作模式,產生了大疆創新等不少優秀企業。
未來,在大灣區格局下,進一步幫助香港研發機構、大學將科研成果帶到內地產業化,幫助香港科技人才到大灣區創業,還應當是重要內容。據了解,香港幾所大學都投入了大量資源,支持老師或學生將科研成果帶到珠三角,尤其是在深圳產業化。
但正如前文指出,在珠三角各個城市科技產業突飛猛進的同時,香港本地科技產業發展一直難有寸進,原因之一便是香港的科研成果未能在本地產業化、科研人才未能留在香港創業或謀求發展。
坦率地說,香港要推動自身科技產業的發展,依賴「香港研發、珠三角產業化」的模式難以實現。科技產業不僅僅只是研發,而是需要將科研成果變成商品和服務,進入市場,因此需要一個較完整的產業生態系統去支撐其發展。香港必須建立起產業生態體系,不但幫助本地研發機構、大學的科研成果在本地產業化,更吸引內地的科研機構及科研成果來香港產業化;不但協助香港科技人才在本地創業,更吸引內地科研人才來香港創業,才能推動科技產業的發展。
近年,香港科技園積極推進科研成果在本地的產業化,大力投入孵化初創企業。歷來初創企業的成功率很低,往往孵化多家僅僅一兩家能成功在市場立足。但據了解,香港科技園近期培育的一些初創企業剛剛立足於市場,便轉移到其他城市,無助於本地科技產業的發展,社會亦無法得到科技成果產業化所帶來的乘數效應。箇中原因,值得香港思考。
未來,在大灣區內,除了繼續推進「香港研發、珠三角產業化」的模式外,同時應該引入「珠三角研發、香港產業化」的新模式。這種模式並不是憑空想像、完全沒有發展的基礎;對於一些有志在內地以外的市場發展的企業而言,香港是一個企業「走出去」的良好跳板,能提供完整的服務、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信息的無障礙流通、與國際市場無縫接軌,到香港來產業化是好的選擇。
當然,這需要香港能建立起完善的產業生態體系。香港可以選擇一些輕型、不需要太多勞動力和土地投入的科技型產業,從上游的研發,延伸到產業的中游甚至下游,建立起整個產業鏈和生態系統,只有這樣才能吸引研發成果在香港生根、發展,形成產業。
大灣區內合作與競爭並存
大灣區各個城市充分合作、協同發展,毫無疑問是大灣區規劃的重中之重,亦是各方研究的主題;談大灣區內城市之間的競爭,似乎有「政治不正確」之嫌疑。
但是,我們不應該遺忘,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根本和真諦,正是競爭才帶來效率提升、使資源更有效配置。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高度市場化的地方,香港更是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粵港澳大灣區不應避諱談競爭,而應在市場規則下建立起健康的競合關係,既通力合作,又充分競爭、力爭上游,共同進步。
例如,數年前,曾有過「廣東製造+香港服務」的說法,意即廣東專注發展製造業、香港專注發展服務業,兩地各展所長。這種說法聽起來是兩地優勢的完美結合,但現實情況是廣東不可能不發展服務業,不可能把金融、貿易、物流、專業服務業等產業留給香港,自己不發展。實際上,目前廣東各個城市均在大力發展這些產業─這本無可厚非,也是廣東發展的應有之義。同樣,香港也並非不可以發展製造業和廣東的其他優勢產業。這種一廂情願的「定位」、「分工合作」並不符合市場的趨勢和現實,自然成為無稽之談。
近期,珠三角多個城市紛紛到香港開展新一輪招商;因應大灣區未來的發展趨勢,各城市紛紛瞄準香港的優勢產業、核心企業,吸引香港企業將部分總部功能轉移到珠三角。在市場條件下,各個城市審時度勢,發展自身需要的產業、吸引需要的企業、爭奪需要的資源,競爭無可避免,也是健康和正常的。香港何不如加入市場競爭,努力提升自身競爭力,不但留住企業總部,更吸引更多優勢企業來港?
「香港所需」與「香港所長」
一直以來,「國家(大灣區)所需+香港所長」,是香港與珠三角及內地合作的總體思路,既為香港自身帶來了巨大的發展,又在國家改革開放的歷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過,筆者認為,走到今天,香港傳統的優勢已經不足以支撐香港未來的長遠發展,「超級聯繫人」的角色已經不足以為香港人創造足夠的、多樣化的發展空間。香港的城市競爭力在過去十年間一路下滑,自身面對一系列深層次矛盾,社會潛藏一些不安定的因素。借用習主席的話「打鐵還需自身硬」,香港需提升自身競爭力,鞏固舊的所長,創造新的所長,才能為國家所用、才能貢獻大灣區。
融入大灣區與保持自身獨特性
在這個背景下,大灣區的發展,在延續「大灣區所需+香港所長」的思路的同時,應加入「香港所需+大灣區所長」的新思路,推動11個城市優勢資源的多方向流動,互取所長,互補縮短,共同發展。
香港融入國家是回歸二十年來的一個重要議題;在國家主權、國民身份認同方面,這是毋庸置疑的根本原則;但在經濟體制、社會運作模式、生活方式方面,哪些應該融入、如何融入,尚在探索之中。
今日的內地,擁有多達六百六十多個城市,從沿海到內陸,從發達地區到欠發達地區,從服務業集中地區到製造業集中地區,城市的特徵、面貌多種多樣。而香港作為國家的特別行政區、「一國兩制」的首個落實地、自由港和全世界最自由的經濟體、中西文化交匯之地,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大灣區有宏大的發展前景,為11個城市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香港無疑應充分融入大灣區及國家整體。但同時,香港也應牢記,國家需要一個與眾不同的香港,需要一個與其他六百多個城市不一樣的特別行政區;香港與珠三角其他城市的不同,也是大灣區與世界其他灣區相比的獨特優勢。因此,香港還應充分保持自身的獨特性和與別不同之處,做其他內地城市所不能做的事,在國家發展中發揮獨特作用。
結語
綜觀近期專欄所述的七方面的內容,既有相互矛盾的一面,但也並非完全對立,不可協調。這要求決策者及社會各界既要從區域大局出發,又要滿足本地需求;既要有全局視野,又要有本地行動。這無疑殊之不易,但前景可期。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