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聖火+科技 傳遞綻新意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下稱「全運會」)火炬傳遞2日在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個城市同步舉行。當日在深圳市民廣場上,「0號火炬手」機器人「夸父」獨自從北京奧運會羽毛球女雙金牌選手于洋手中穩穩接過火種,奔跑100米後,傳遞給下一位火炬手,整個過程流暢平穩。「夸父」也成為全球第一個完成火炬傳遞的人形機器人。
從深海採集的「源火」,到四城傳遞「聖火」,深圳站和廣州站應用了智能機器人、無人駕駛汽車、低空飛行器等進行火炬傳遞或串聯路段,凸顯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產業優勢,展示科技與體育的深度融合。\大公報記者 胡永愛、李薇、帥誠報道
本次傳遞在方式上突破傳統,融入多項高科技手段。上午9時,火炬傳遞啟動儀式在深圳蓮花山公園舉行。南方科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接過第一棒,他高舉火炬,從深圳蓮花山公園出發。第二棒火炬手是北京奧運會羽毛球女雙冠軍獲得者于洋。緊隨其後的火炬手是全面展現深圳科技「硬實力」的「0號火炬手」、全球首款5G-A人形機器人「夸父」。
機器狗快遞 送出全運吉祥物
作為全球首個5G-A人形機器人火炬手,「夸父」在單臂1.6公斤的負載下,以高度擬人的奔跑姿態,圓滿完成第二棒與第三棒之間的傳遞,成為本屆全運會科技創新的重磅亮點。「夸父」由深圳本土企業樂聚機器人研發,搭載開源鴻蒙操作系統,為國內首款可實現跳躍及多地形行走的同類產品。
除了機器人,機器狗也「現身」火炬傳遞深圳站現場。大公報記者看到,在火炬手將火種傳遞出去後,機器狗會用四隻腿走向火炬手,給他們送來全運會的吉祥物,為即將到來的全運增添氛圍感。
全運會火炬傳遞深圳站路線總長45公里,以「三站聯程.山海連城」為核心理念,傳遞採用陸空聯動的創新方式,立體展現深圳的城市特質。在完成第一段長約1公里的陸路傳遞後,搭載着全運火炬的直升機從蓮花山公園風箏廣場平穩升起,沿深圳灣濱海帶西行,途經梅林山、紅樹林、深圳灣大橋、蛇口漁港、騰訊企鵝島等多處深圳地標,飛越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創新走廊,最終抵達前海石公園桂灣段,火炬回歸地面繼續傳遞。
無人車轉運 穿越千年羊城
而廣州站火炬傳遞路線則以「千年羊城 新彩廣州」為主題,起跑儀式設於越秀公園鎮海樓,這裏是廣州老中軸線的制高點。從城市傳統中軸邁向新中軸,串聯歷史地標與現代風貌,傳遞路線全程11.6公里,其中,跑動傳遞4.8公里、車行轉場6.8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在轉場段,從越秀公園西門至廣東體育館,長達6.8公里的里程,創新性引入「無人駕駛轉場」,無人駕駛汽車由小馬智行與廣汽集團基於廣汽埃安第二代AION V霸王龍聯合開發。
小馬智行副總裁、廣深研發中心負責人莫璐怡博士表示:「此次參與全運會火炬傳遞,全程無人駕駛,不僅對車輛的安全性、穩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高要求,同時也需要我們和整個火炬傳遞車隊的二三十輛車打好配合。」莫璐怡強調,「為了確保護送火種環節順利完成,我們做了很多應急預案,包括路線推演、車隊行駛樣式、極端場景模擬和系統優化等。最終,車輛以零誤差完成了火種燈的護送。」
當天下午,來自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個城市的火種匯聚廣州,並在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舉行全運會火炬傳遞融火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