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藉大灣區機遇 重新思考前路\陳文鴻

時間:2018-04-06 03:15:27來源:大公網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戰略是給香港重新認識和思考區域合作融合的新局。

  中國內地改革開放四十年裏,一直以來香港與珠三角的合作關係緊密。一是經濟特區及珠三角,乃至全國參考香港的體制進行試驗和制度創新,推動全國的改革與開放;二是香港投資者和企業率先在珠三角投資設廠,帶動加工貿易的發展,促使珠三角及沿海的出口導向工業化,引發進口替代的發展,造就中國內地近二三十年由出口和投資帶動的高經濟增長;三是近一二十年裏,中國內地企業走出去,利用香港的國際化平台和制度、專業服務支援,高效地在全球布局,通過各種渠道反饋內地。其中珠三角的企業更在香港扎根,全面利用香港的制度優勢和國際關係。無論從任何角度和標準看,粵港澳合作或更準確的是香港與珠三角融合,是國際發展中區域合作成功的典範。

  但是,國內外形勢變化急速。珠三角的地方經濟,特別是深圳與廣州經過幾十年的高速發展,經濟已邁上新的台階,經濟規模已堪比,甚或正在超越香港。外商港商為主的加工貿易工業化,已逐步被升級轉型的高新科技和創新產業所替代,所幸香港的制度優勢和國際化條件依然起作用。但對珠三角乃至內地整體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性,開始讓步於科研和由創新科技建構起的新國際網絡因素。香港的資金、人才再不具備絕對優勢。

  香港仍有制度創新機會

  相反地,珠三角在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帶動下,國際化發展超越香港傳統的歐美範疇,引進智力更比香港積極和強烈。在這樣結構與發展戰略與條件都在大變動的過程裏,中央政府提出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正好讓香港認識到這樣轉變的情況,以及在這個程中香港要怎樣才不會落伍,不會被珠三角的急速升級發展邊緣化。也使香港檢討為什麼回歸二十年以來香港的發展緩慢,大大落後於珠三角。這便是一個反思、檢討、檢驗和重新起步的機會。

  香港不是沒有制度和資源條件的優勢,特別是在「一國兩制」下,香港的制度創新機會仍然沒有改變。香港在國際上的聲譽、人脈、各種網絡,特別是對外國文化的深層認識,並不是內地任何大城市可在幾十年內替代,而香港對內地發展的緊密了解,亦非任可外國城市所可追及。香港在中國之內也同時具備在中國之外的視野、處境和由此產生出來的偏於轉變、創新的文化傾向與心態,正是中國國家創新體系在內地所缺的特殊因素,也正正是創新的重要條件。

  過往香港耽於已有的成績,缺乏新的投資與投入,也開始過度金融化而與國內外發展有所脫節。中央政府適時提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使香港重新向前看,也重新看到珠三角現有的成就與發展需求,從中找出香港翻新的定位和發展方向。

  香港歷史上是依靠不斷學習與創新,在歷次的危機和機遇中推動經濟體制和結構的多次大轉變,才造就今天亞洲最國際化的大都會和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當前應該又是另一次的機遇,要求香港繼續學習和創新,與珠三角一起,建設全球最具發展動力的大灣區、區域經濟。

  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