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32措施」的30億美元規模的對等開打,到「301調查」的再次出招,中美貿易戰讓世界膽戰心驚。旁觀者亦能品出「中國禮盡」和「美國理窮」的味道。
美欲阻華成製造業強國
本次貿易戰看似針鋒相對,但由美國挑起,中國被動迎戰。特別是美國的「232措施」,最初針對全球,最終瞄準中國,凸顯「232措施」和「301調查」的貿易戰目標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美國挑起貿易戰,屬於無理挑事。這從歐盟等經濟體最初對「232措施」發出的報復性措施即可看出。雖然加、墨、澳洲、日、韓等在獲得美國暫時豁免後失聲,但這是利益同盟的戰隊,並不能掩蓋美國挑起事端的輸理事實。而且,歐盟對於美國給出的40天豁免期也明顯不滿,法國總統馬克龍認為美國好像「把槍頂在我們頭上一樣」。比利時首相麥克對特朗普的談判技巧亦表不滿「用這種方式同一個盟友談判還真是奇怪」。由此可見,美國發起的貿易戰不得人心。
「301調查」的大棒沒有揮向其他國家,專門舞向中國。其他國家的緘默並不代表美國單邊主義的正確。而且,美國首席貿易代表特來西澤、高級貿易顧問納瓦羅,都毫不隱晦地將「301調查」直指「中國製造2025」,即阻止中國從製造業的大國邁向製造業強國。可見,減少對華貿易赤字只是表象,阻止中國製造業超越美國才是目的。簡言之,即以上世紀70、80年代通過「301調查」和「廣場協議」打擊日本一樣,讓中國重蹈日本「丟失20年」而一蹶不振的覆轍,繼續確保美國超級大國的全球地位。
中國不是日本,不會屈從美國的壓力,而且也退無可退。由於日本和美國密切的同盟關係,或者可說日本是美國的政治附庸,美國對日貿易戰還是手下留情的。中美貿易戰堪稱新舊強國的決戰,美國已經痛下狠手,逼迫中國滑向「中等收入國家陷阱」。所以,任性的特朗普和鷹派的特來西澤、納瓦羅,已經吹響對華貿易決戰的「衝鋒號」,來勢洶洶好不講理,中國被迫應戰是應有之義。
中國也已經好話說盡,從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到外交部、商務部高層,中國一再向美國說明貿易戰對中美和全球的危害性。來而不往非禮也,中國只好「奉陪到底」。面對美國「232措施」,中國給以同等規模(30億美元)的報復;對於美國揮向「中國製造2025」的500億美元的重拳,中國以同樣規模的重拳回擊過去─美國大豆、玉米、汽車和飛機都在報復清單上。
中美貿易多年來已經形成了深度利益攸關關係,而且兩國是全球最大的兩個貨物貿易國。兩強貿易戰開打,當然會帶來雙失局面,既然特朗普政府要以強力手段將中國崛起的勢頭給壓下去,中國只能對等回擊而不可能退守屈從。美國發動貿易戰的目的是逼退中國發展的勢頭,中國自然要護衛改革開放的成果,更要通過決戰使中美關係明晰現實定位。
讓步只會令美得寸進尺
一味妥協讓步,並不能化解中美貿易的結構性矛盾,只會讓美國得寸進尺。雖然中國力量似乎不如美國那麼強,尤其在高科技方面。但是,既然是美國堅決要戰,理虧在美;中國被動應戰,屬於禮盡後的被迫而為。那麼,中國也只有填滿彈藥,和美國一戰到底。
兩強相爭,如何得勝?美國有國力支撐下的倨傲戾氣,驕兵必敗。中國雖然國力不及美國,但也有美國難以比擬的優勢。一是離開美國,中國可以找到其他貿易替代夥伴;二是中國發展引擎逐漸轉換到內需消費層面;三是中國擁有互聯網經濟的活力和動力;四是中國製造業面臨着由大到強的轉捩點,外來壓力會變成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動力;五是中國有穩定的政策決策和動員力,國家發展戰略穩固篤定。
再看美國,特朗普和其鷹派幕僚的貿易保護主義不僅開罪全球貿易夥伴,而且在國內也面臨巨大爭議。特朗普和中國玩「玉碎」的莽撞手段難以堅持到底。隨着中國對美對等反擊,特朗普政府將面對着中期選舉的壓力。任性的特朗普是否有第二任期還是未知數。因而,特朗普對華貿易戰只能和中國搞速戰速決,而不敢進行持久戰。
中國「該出手時已出手」,而且有理有節。美國莽撞戾氣,戰力難以為繼。
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