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22日)美國終於宣布要開打貿易戰,美總統特朗普力排眾議,簽署「中國經濟侵略」備忘錄,又宣布對一系列中國貨物徵收進口稅,每年稅額約600億美元,以懲罰中國對美國知識產權和商業秘密的盜竊。
由於中美為現時全球主要經濟重心,加上不知貿易戰會否進一步升級,股市因此也難免波動。然而,明眼人一想就知道過去幾年美國都依靠中國的消費群推動,如蘋果手機、微軟視窗等。美國過去近廿年奉為商界聖經的金科玉律「全球化」,竟然在時移世易之下逆轉看法,實在可笑。
當然,作為理性投資者,不能只作門外漢估計貿易戰,而不深入了解貿易戰實際對恒指的影響。恒指今天的九大成份股,分別為騰訊、滙控、建行、友邦、工行、中移動、平安、中行、港交所。根據恒生指數公司今年二月份資料,以上九家大藍籌佔恒指成份比57.9%。
借勢下跌 回調合理
因此,只要以上九家公司業績沒有與美國貿易存在太大關係,今次回調只是借消息下跌。港股跟隨全球股市回調實屬合理,同時全球股市都處於相對高位,對好消息自然不及壞消息敏感。然而,若港股在回調中,企業的基本業績沒有變差,內地經濟又沒有太多放慢,那麼這次回調其實也同時令港股估值更吸引。
騰訊業績報告中沒有提到集團有美國業務,翻查資料,集團在美國主要投資了電動車生產商Tesla和社交軟件Snapchat,都是財務投資性質。平安也沒有太多美國業務,主要披露是投資了美國上市,但業務在中國的汽車之家,以及財險有涉足美國再保險市場,但也沒有巨大到要披露水平。中移動及港交所沒有披露美國業務,友邦是泛亞洲定位的保險公司,沒有美國業務。
銀行股方面,滙控美國業務佔比算是較多,2017年北美業務佔集團純利9.3%,16億美元。工行持有旗下工行美國80%股份,實收資本3.1億美元,2016年淨利703萬美元。建行沒有太多美國業務。中行則為美國的人民幣清算行,惟清算業務相信對盈利貢獻不大,集團也沒有披露美國業務佔收入多少,估計也不多。
股市回落大藍籌勢必跟跌,惟按各大集團披露數據,從基本面看可能只得滙控受較大影響,影響同時也只以單位數佔比計算。這就是筆者並不對貿易戰有太多擔心的原因。反而,近期港匯轉弱會否成為港股被推低的藉口,則沒有人有水晶球看得穿,胡亂估計更似在買大細的賭博,非理性投資者的做法。投資者重點繼續在控制倉位,輕裝上陣贏輸也是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