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班全職媽媽變身遊戲教練/呂瑋宗攝
從遊戲中也可學習領悟人生。一班各有專長的全職媽媽,因參加子女就讀的天水圍循道衛理小學的活動而結識:由桌上遊戲玩家變身遊戲教練,後來成為設計師,最近推出「跟住天循去跨境」桌上遊戲。這班「桌遊媽媽」透過遊戲協助孩子化解生活困難、建立友情。在設計過程中她們作好榜樣,透過溝通、忍讓等「功能卡」,化解彼此矛盾、分歧,提升「友情值」,成為有講有笑的好姊妹。/大公報記者 呂瑋宗(文、圖)
「你玩過board game嗎?」當記者步進小學的「棋趣天地」,即被一班熱情的媽媽考核「經驗值」。小房的牆壁掛滿手工製作的桌上遊戲,有輪盤、棋盤、大富翁,記者一時天旋地轉,像入了愛麗絲夢遊仙境。
各展所長 各司其職
社工馬姑娘是這個群體的發起人,七年前開設棋藝班教授學生和家長。後來這班家長成為義工,參加20小時導師課程後分三組較量,各自設計一個遊戲,把勝出設計付諸製作。「一個講陸運會,一個講闖關,但最終由『跟住天循去跨境』勝出。」馬姑娘解釋「跨境」和「跨境學童」無關,概念來自校內高小生須參加的三次交流團。「他們先後往澳門、新加坡和北京,遊戲模擬旅程從學校出發,鬥快完成最多任務。」
「若去北京,任務有學習普通話和準備機票,去澳門則購買船票。當然,遊戲會出現有能力解決所有困難的百搭卡,卡上的人物就是校長。」媽媽們表示,在遊戲中了解孩子性格和強弱項,趁其情緒波動時在旁安慰給予適切幫助。「初小生唔識咁多字,便指導他用顏色和圖案去理解。」遊戲目標非要勝利,而是藉此教他們「愛棋、愛人、愛己」。
遊戲好玩、受好評,無人知的是設計過程中經過千錘百煉的修正,媽媽之間的友情也在設計過程中建立起來。「我們各有所長,分別負責繪圖、測試,寫說明書、剪紙樣、設計人物、構思流程和計分等。」Candy和Winnie說,大家有不同意見很正常,過程中也曾因用哪種顏色有不同意見,最後以一人一票達成共識,覺得互相包容和支持特別有意思。她們當中的子女不少已升中,但自己仍留在小學做義工,全因一份情。Susanna的子女已升讀初中,仍經常回來教小朋友。「我作為設計者,冀盼更多小朋友樂在其中。」Kathy感謝導師無私的教導,並祝願玩家盡情玩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