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墟 里/人之為人\葉 歌

時間:2025-10-03 05:02:42來源:大公报

  根據一份最新的民意調查,美國的Z世代,也就是一九九五到二○○九年間出生的青少年中,百分之七十二的女性和百分之六十七的男性認為心理問題是他們個人身份中不可或缺的關鍵部分。而出生於一九四六到一九六四年間的嬰兒潮世代中,只有百分之三十四的女性和百分之二十七的男性認同這個觀點。三十年間,心理健康日益受到重視,心理問題能夠被公開討論,患者不再被污名是好事。可是,有識之士也提出質疑:人之為人,難道竟然只能以自己的病患作為身份標誌嗎?

  專門報道美國青年女性生活的作者Freya India近日指出「如今我們已沒有人格」,只有心理診斷的套話,因為青少年用來描摹自己情感狀態的語言不再是從前的孤獨、傷感、掛念等,而是各種心理病理學名詞。她認為,美國當前流行的「心理治療文化」引導人們一切內視,而不是向外求索。把人生意義都寄託在腦海中的自我糾結上,很容易誇大一時的心理不適,把自以為的個人缺陷「病理化」。她一針見血地指出:感受到強烈的情感不見得是病態,因為人生本就起起落落,有勝利也有挫折,用心理治療術語來詮釋一切的後果則可能讓我們失去人之為人的根本特質。

  早在新冠疫情爆發前,美國大約就有四分之一的人在看心理醫生。我當時以為是美國社會孤獨流行,無人可以信任、傾訴的緣故。如今看來,心理疾患的診斷是為了讓人獲得被認可、受重視的安慰。不過,如果只關注生活的這一部分,顯然容易心理脆弱,不利於培養堅韌、勇敢的心性。但也許青少年大多傾向於將一切經歷戲劇化,總覺得不被理解,過了這個年齡段就會以更成熟、從容的心態看待世界了。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