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兩岸商人同追夢 有苦有淚

時間:2018-02-12 03:15:33來源:大公網

  圖:80後的陳晰是為數不多的「紡二代」

  一排排紡車嗡嗡作響,不遠處裝滿染料桶的車間發出陣陣酸味,80後的年輕夫婦陳晰和田書餃是為數不多的「紡二代」。在轟鳴聲中他們開始講述自己的故事,「父輩做事業的責任感是我們年輕人欠缺的,不過隨着年紀增長也逐漸理解了他們的所作所為,今後我們想再找一塊更大地皮建紡織產業園,好提升整個行業的附加值。」

  田書餃出生在「紡織世家」,她的父親和祖父都管理過毛紡織廠。2009年,田父投資近4000萬元人民幣到新堡市建紡織廠,這兩年老人家開始培養下一代接班。在外人看來,只要先期投入大量資本並肯付出辛苦,這是一樁穩賺不賠的生意,為了鼓勵本地生產,南非政府對紡織原料腈綸毛條進口給予零關稅優惠待遇,而進口紗線的關稅則高達14%。

  走進非洲的中國創業者,很少有人願意讓自己的下一代接班。毛衣生產旺季時,田書餃和丈夫時常通宵達旦地和紡織工人一起在車間工作,她從前不理解為什麼要這麼辛苦工作,「我父親就和我說那是責任心,我們是錢賺到手可以離開,但留下那麼多失業的黑人工人怎麼辦?」

  冀華人團結建立社區

  和父親以前在內地做生意周旋於各種關係等不一樣,走出國門的田書餃說她面對的是如何協調兩地市場要素,例如集裝箱能否順利清關,以及人民幣和南非蘭特沒有辦法直接匯兌造成的匯差損失等。

  最要緊的是她想如何把華人紡織企業都聚攏到一塊,像已經深耕南非市場多年的印度商人一樣形成自己的生產和生活社區,「我們這樣有點規模的企業還好說,還有很多同胞工廠的生產生活條件都不盡如人意,每天擔驚受怕的捱欺負。」

  在新堡市不少華人成衣廠都遭受過相似的經歷,白天有荷槍實彈的警察進入工廠檢查中國技術工人證件,晚上則要小心猖獗的盜匪。一名華僑甚至說自己來這裏十年,從來沒有一個人在大街上行走過。

  就在田書餃準備尋找更大的地皮建紡織產業園的時候,祖籍在浙江寧海的63歲台胞何賢民已經先行一步,他開始收縮自己的製鞋廠,投入上千萬元人民幣建一個小型紡織產業園。從一個打工仔再到工廠老闆,人生將近暮年的他最終完成向產業園管理者的身份轉型。

  何賢民細說創業「三傷」

  「傷身、傷神、傷錢」,何賢民總結說,自己從建廠變成產業園開發商,有這「三傷」,一身泥巴,不修邊幅,他每天都會巡視工地,最讓他洋洋自得的是自己親自設計的廠房結構,「生產區和居住區互不打擾,旁邊還有一個供人休閒娛樂的會所。」

  何賢民31歲從台中選擇到南非,抱負就是來到內地可能給別人打一輩子工,而遠赴南非有機會自己做老闆。他說自己馬上幹不動了,見證了華人在南非創業的辛苦,一心想着把積蓄都投入到產業園中,令華商都能在現代的環境中開開心心賺錢和工作。

  在自己的院子裏養了一隻孔雀,何賢民打算在新堡市養老。他還透露出自己一個小秘密,「在我父親95歲離開人世之前,我幫他找到了還在寧海的弟弟。現在建設中的產業園窗戶、框以及石材都是從寧海進口,我想,日後這將是我和祖國聯繫的一個念想吧。」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