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證券高級策略分析師 朱斌
過去兩周,創業板經歷了跌破1700點後又強勢反彈的狀況。當前創業板的反彈節奏雖然放緩,但是其長期的成長性卻不容小視。創業板1641點的底部應該說是相當堅固的,而從1641點以來,創業板實際上已經開啟反轉之路,只不過當前的市場條件下,創業板的反轉注定會經歷一個反覆震盪磨底的過程。但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永遠不要對成長失去信心。
從產業發展趨勢來看,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量將主要來自新產業。當前中國經濟的發展態勢已經十分明顯:隨着傳統經濟動能逐漸衰減,經濟的增量將主要來自戰略新興產業。從十九大對於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期來看,未來幾年中國經濟增速將保持在6.5%左右。而按照《「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到2020年底,戰略新興產業增加值要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5%(當前這一比重為10%)。這意味着未來三年,戰略新興產業增加值每年增長速度將達到22%,為GDP增速的三倍以上。如此高的增速,將為很多戰略新興行業的公司提供高速發展的機遇。而映射到A股中,創業板是戰略新興產業的集中地。當前創業板700多家公司中,有660多家屬於高新技術企業,佔比高達90%以上,有420多家公司來自於戰略新興產業,佔比近六成。這些公司將顯著受益於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紅利。
從基本面來看,創業板的業績增速已經見底。從整體業績增速上看,創業板雖然自2016年一季度以來業績連續五個季度增速下滑,但到2017年三季度,創業板業績增速已經呈現見底反轉態勢:表觀業績增速由二季度的1.7%迅速上升至三季度的接近10%。在單獨剔除溫氏股份後,創業板業績增速達到20%,而單獨剔除樂視後,創業板業績增速同樣也有20%。
從內生成長的角度,剔除外延併購後的創業板業績更加具有參考性。實際上,投資者最為擔心的外延併購業績影響問題,從2015年之後對於創業板業績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小:外延併購的業績佔比從2015年最高峰時期的10%連續兩年下降到當前的不足3%。我們把創業板剔除溫氏、樂視以及外延併購後的業績增速進行測算,發現創業板內生業績增速在2016年初(2015年年報)就已經見底,之後就呈現上升趨勢,在2017年,這一內生業績增速一直穩定在20%左右。由此看來,創業板指在2017年三季度見底是有業績趨勢支撐的。
關注細分行業龍頭
從市場表現來看,創業板指數與其他指數已經呈現出均衡走勢。在2017年上半年,創業板指是單邊下跌的。其後從1641點走出了一波近20%的反彈,跑贏滬綜指。之後,創業板指又震盪回落,但是已經一改2017年上半年的頹勢,而是與滬綜指互有漲跌,走勢逐漸平衡。從估值水平上來看,大小盤的相對估值已經來到過去十年的最低位。雖然離2004年與2008年的歷史最低值仍有一定差距,但小盤股指數本身的走勢也已經來到了強力支撐位:其在歷史低點的延長線上將獲得強力支撐。
未來,大小盤的相對估值雖然有可能進一步走低,但小盤股指數的絕對值卻很難再下降,而且會隨着業績增長而不斷震盪走高。
從投資策略上看,當前市場依然是一種均衡風格,白馬、藍籌表現依然強勁,但對於真正的成長股,確實可以關注起來了。可以重點關注具有大量募投產能,未來業績彈性大的次新股。這樣的公司往往也是一些細分子行業的龍頭,值得投資者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