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Abigail Marsh上世紀九十年代發生了車禍。為躲避突然躥出的一條狗,她車子失控,橫穿高速公路,停到對面車道。當時沒有路肩,沒有手機,車也發動不了。每輛來車都在最後一刻驚險避開,但她知道早晚會被撞上。此時突然有陌生人停下車子,跑過高速公路幫她開回原車道,救她一命後沒留下姓名就翩然離去。Marsh從此對不計個人安危的無私行為發生了濃厚興趣。
通過對美國無償為陌生人捐獻腎臟的人群的研究,她發現大公無私者通常對別人的苦難特別敏感,比一般人更善於識別憂懼情緒。他們大腦的杏仁核(amygdala)不但在見到他人受苦時活動更明顯,而且平均體積也比一般人的要大百分之八。衝進失火房子或從發生車禍的車子裏救人的英雄等無私者都是出於本能行動,事先沒有再三斟酌,權衡利弊。他們對親密關係者和陌生人也一視同仁,都會提供幫助。還有,他們都很謙卑,覺得自己的行為沒有任何出奇之處,而是人人都能、也都會做的。的確,覺得自己高人一等者不會屈尊幫助那些他輕視的人。
一般說來,生活富裕、幸福的個人或群體比貧困、受難者更慷慨。不過,Marsh對人類總體的無私本性抱有信心,認為人人都有犧牲個人利益,做出利他行為的潛力,哪怕只是舉手之勞。人類是少數能對沒有血緣關係的「幼崽」加以關愛照顧的動物。大災大難可能會成為「照妖鏡」,暴露人性之惡,但也能凸顯人性的閃光點。最後,她指出我們不需要先提高覺悟再無私利他,幫助他人成為習慣後,大腦思維也會隨之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