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政司司長鄭若驊僭建事件並沒完全結束,昨日有反對派媒體以所謂的銀行按揭文件為由,再指鄭若驊說謊;而在答問大會上,反對派亦窮追猛打,包圍鄭幾乎不讓她離開。
反對派要「追殺」鄭若驊已是非常明顯的事,然而,當那些「泛民」議員義正辭嚴地指控律政司司長時,一些事實又在說明他們的「雙重標準」。不允許他人僭建,但自己的僭建問題卻視而不見,這大概就是「泛民」的本質。更深一層還在於,如今「泛民」的目標是要從「誠信」問題上致鄭於死地,這種顯而易見的政治操弄,說明當前香港政治的困局所在。
前日鄭若驊舉行記者會向公眾致歉,表示已經提交了更改僭建物的計劃,希望能得到公眾的諒解。這種坦承錯誤的表現,重新取得了市民的信任,也逐步化解了公眾早前存在的質疑。畢竟,正如前大律師公會主席譚允芝所指出的,一般市民很難想像鄭若驊在過去一段時間有多忙,而就算是工程師,也不是能輕易辨別僭建物所在。
然而,開誠布公卻未必能得到反對派的認同。昨日有反對派報章再報所謂的「獨家」,以一份銀行按揭文件,試圖證明鄭若驊「說謊」。到了特首答問大會,反對派更聲嘶力竭地質問:身為資深大律師,簽署文件時為何會不知沒有地牢?對此特首林鄭月娥指出,明白市民對政府高官有更高的要求,亦明白鄭若驊的解釋,並強調鄭若驊大宅僭建事件中不存在「包庇」,已要求鄭若驊開誠布公,對方亦已承諾盡快改正。
鄭若驊是一名享譽各地的著名仲裁調解律師,更要花大量時間在促進兩地法律界溝通交流的工作上,由於工作太忙未能仔細閱讀相關文件,也絕非不可能之事。如今反對派種種攻擊的理由,卻是將僭建說成是「誠信」問題,將無心之失說成是「刻意隱瞞」,要逼鄭下台的企圖已是呼之欲出。市民當然不認同僭建合理,但如果走向另一個極端,不顧一切地通過打擊政治對手而滿足自身的政治利益,更不是市民所願見到的。
更為諷刺的是,平日滿口仁義道德的「泛民」、在僭建事件上不可一世的反對派,本身也是劣跡斑斑。七年前,香港政壇出現多宗僭建事件,當中包括多名「泛民」重量級人物,大部分涉及在天台加建簷篷及鐵皮屋、圍封開放式露台、加裝招牌及燈箱等。當中最離譜的個案是當時還是公民黨成員的毛孟靜,其位於淺水灣道寓所地下的開放式車房加建圍牆、大門和窗戶,變成一間獨立可住人的屋宇。屋宇署當年接報視察後,確認車房用途不符核准圖則,但毛孟靜聲稱丈夫買入時該處已被改建,他們一直有向政府繳交差餉等。在其口中,似乎自己僭建沒問題。
昨日有記者再到毛孟靜住宅視察時發現,「車房住宅」事隔七年之後仍然沒有任何改正。當記者質問時,對方則聲稱屋宇署已證實其住宅不涉僭建,否認持雙重標準。她又指僭建「唔係殺人放火」,又稱鄭若驊寓所有僭建本來也非大問題,只是對方涉嫌隱瞞才受到公眾質疑雲雲。
別人僭建不行,一到「泛民」自己就成了「沒什麼大不了」,這是怎樣的「雙重標準」?當然,反對派可以說,律政司司長是官員,立法會議員是民選的,兩者的公眾期望不一樣,所以不能一視同仁。如果是疏忽,或許可以這麼說,但問題是,反對派真的沒有任何隱瞞?
七年前政府就已經確認毛孟靜住宅涉及僭建,至今沒有任何改動,這是無知還是傲慢?前日在回應記者問題時,毛孟靜對鄭若驊僭建事件是這樣說的:「對於鄭若驊不在一開始承認錯誤感到出奇。鄭若驊應表明會尊重屋宇署任何審裁結果,承諾百分百還原房屋。」現在毛孟靜有沒有「認錯」?有沒有「承諾百分百還原房屋」?
在鄭若驊致歉以及承諾恢復建築物後,事件應當告一個段落了。社會應當給鄭若驊一個為市民服務的機會,繼續上綱上線的政治攻擊,或許會傷害到特區政府,對整個香港社會的利益,更何嘗不是嚴重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