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關村由一條電子街開始,如今已成功打敗美國硅谷,成為頭號科技中心。香港回歸以後雖已推動創新科技發展,惟始終未有蓬勃成長,去年施政報告其中一項主打是創新科技,若在科學園和數碼港之外,再仿效中關村,以更寬鬆政策,扶助及吸納各地有為的科技人才,定可創造香港的中關村。
在全球都認同創新科技是未來的經濟火車頭時,特區政府亦以創新科技成為香港未來經濟支柱之一。要令創科種子豐盛成長,可向北京中關村借鏡。
根據去年底美國《福布斯》報告指出,中關村已取代硅谷成世界頭號科技中心,而且商業資源公司Expert Market公布年度《世界頂尖科技城市2017》排行榜上,北京成功奪魁,2016年冠軍柏林退居第二,硅谷所在地的三藩市則排行第三。
中關村的成功,據《福布斯》所指,是中國有龐大的市場、消費者適應快速、商業發展迅捷,以及對創新的渴望等四大特色;而Expert Market則認為,它的早期融資氛圍良好、生活成本相對較低是主因。
現時中關村內工作的人員,2016年創業者平均年齡為39.1歲,其中30歲及以下佔22.4%。
香港雖然積極培育創科人才,但數字遠不及需要,不少創新科技公司因為香港缺乏人才而到深圳或美國發展,加上始終傳統上,不論是學生或其父母,都傾向入讀專業學科如醫生律師等,令創科人才短缺。
發放海外人才綠卡
要克服人才匱乏問題,香港應參考中關村做法。中關村為了吸引創科人才落戶,一直持開放態度,尤其是擁有高端知識、敢於拚搏的年輕人。中關村成立十所海外聯絡處,分布於硅谷、倫敦、多倫多、法蘭克福及東京等大城市,向海外宣傳中關村,並不時舉辦活動,邀請海外人才到中關村作實地考察。
為了讓更多海外人才留在內地發展,中關村又成功爭取降低海外人才留在內地的制度門檻,並於2016年推出外籍人才可以直接申請中國「綠卡」。對於符合標準的外籍高層次人才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經中關村管委會推薦,可直接申請在華永久居留。
居留權又有專門推出針對外籍華人的措施,凡外籍華人具有博士研究生以上學歷,或在中關村企業連續工作滿四年、每年在中國境內實際居住累計不少於六個月,可以直接申請在內地永久居留。這些簡化外籍人士簽證、出入境手續,在2016年初實施新政後,同年底園區外籍人才和留學歸國人才增至約4萬人,其中海歸佔3萬人。
協助年輕企業家成長,中關村設有U30基業長青創投基金,預計每年投資額為6000萬元(人民幣,下同),三十年將達18億元。在三十年內,每年推選出30位具備成功創業潛質和基業長青能力的30歲一線青年創業者,為這些優秀的青年創業者提供全方位的創業指導和服務,包括獲海內外優秀企業家面對面輔導交流,解答創業疑難。
在香港仍未有足夠的人才之下,要快速推動創新科技發展,香港也可以採用類似中關村的方法,吸納在內地和海外的人才。除了可以讓投資推廣署及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加強向外推廣吸納相關人才外,只要達到特定的條件,有一定業績,並連續在港居住一定的年期,便可以成為香港永久居民,以吸引他們留在香港發展。
協助青年創業,香港2015年設立3億港元青年發展基金,每名合資格創業青年可獲得的基金資助額上限為30萬港元。不過,效果不彰,若能有系統選拔及扶助有潛力的初創企業,相信會更有效帶動香港的創新科技業務發展。
中關村可以由從籍籍無名銷售電器的街道,成為擁有市值逾千億人民幣公司的科技中心,當中講求的是匯聚年輕有為的科技人才,並給予政策的支持。香港在創新科技上要急起直追,有必要開放政策,廣納國內外年輕才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