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比特幣目前的特徵是去中心化,使得比特幣根本不可能成為未來的一個貨幣
數字貨幣是2017年最炙手可熱的投資品之一。2017年比特幣、萊特幣和以太幣的價格飛速攀升,使投資者熱情一度高漲。一種流行的觀點甚至認為:比特幣終將取代傳統貨幣。那麼,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是否有其價值?比特幣能否最終取代傳統貨幣?\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興業研究副總裁 魯政委
有效用的東西就可以有價值。經濟學認為,一個東西有沒有價值,取決於這個東西是否能給你帶來效用、你是否願意為它付錢?比特幣現在有人願意為它付錢,而且似乎還是有很多人願意為它付錢。最終它的價格走到這麼高,存在就有合理性。即便多年之後,比特幣的價格跌得很低,甚至變得一文不值,也不能否定在今天它曾被人們追捧過。
短期價值暴漲暴跌
比特幣的數量是有限的,但數量有限的東西並不一定總是會有價值。你如果有興趣,可以去研究一下過去的收藏品。很多藏品隨着時間的推移,它的數量越來越少,但是它的價值卻沒有上升。這是為什麼呢?筆者的研究是,它取決於未來的有錢人是不是還喜歡。套用現在的流行語,就是未來它的粉絲是不是還能足夠多、這些粉絲是不是足夠有錢?有些收藏品最後沒有了粉絲,雖然數量少最終價格也沒有漲。有一些收藏品呢?你看它並沒有那麼長的歷史,但卻有很多粉絲,最後它的價值也會迅速漲上來。
有人把比特幣與黃金類比,筆者覺得這兩個類比有一些道理,但是二者又不完全相同。說它有一些道理,是因為如果我們把它們都作為當時的人們願意收藏的東西,從這個角度看,它和黃金有相似的地方。與黃金不同的地方在於,在漫長人類歷史當中,幾乎在相隔萬里的不同地域、在不同的種族,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把黃金作為了一般等價物。雖然目前在互聯網上大家也跨越了種族、跨越了疆界,在一定範圍內接受了比特幣。但從業內提供的數據,自2013年到現在能夠堅持下來持續持有比特幣的人不到1%,也就是說大家對它的價值在不斷懷疑,當然更談不上說把比特幣作為一個一般等價物。從經濟金融史來看,大家對於黃金來說,恐怕從來沒有過那麼多的懷疑吧。
可以作為支付手段不等於就是貨幣。從目前報道看,在一些地方比特幣已經被作為了一種支付手段,芬蘭送披薩網站可以支持比特幣支付。那麼,比特幣能不能作為一種日常的支付手段呢?這包含好幾個層面的問題。
第一個層面的問題,是它到底有沒有價值?在筆者看來,只要有人願意為它付錢,它就是有價值的。至於它的價值到底應該是多少,雖然誰也說不清,但筆者覺得這無礙於我們承認它有價值。一旦它是一個有價值的東西,當在一個群體裏面被較多人接受的時候,它自然就可以具有一定支付功能,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交換手段。比如鑽石也是全球通用的,你拿一個鑽石也可以去買東西。
第二個層面,是不是凡是具有一定支付功能的東西都能叫做貨幣呢?雖然比特幣取了一個「幣」這個名字,但它並非因此就能夠成為貨幣。貨幣有它的特定含義。什麼叫貨幣呢?貨幣是由一國政府所支持的法定的一般等價物。由這個定義可以引出貨幣的幾個特徵:
特徵一:貨幣的短期價值要相對穩定。比特幣存在的問題恰恰短期內暴漲暴跌。如果今天給你開工資,一個比特幣,大約10萬塊,到明天比特幣一個變成了20萬,那怎麼辦?如果把明天你的工資再改成半個比特幣,就會導致整個社會合約頻繁變更、交易沒有辦法履行,這個世界就亂套了。因此,比特幣短期內幣值波動過大是一個問題。
結局或為官方收編
特徵二:貨幣的長期供給要能與經濟發展相適應。至少從比特幣被創造出來到現在這些年,它是從開始不怎麼值錢,到現在非常值錢,這實際上也是比特幣擁躉者們所相信的長期趨勢,果真如此的話,這就意味着在長期內它有非常劇烈的通貨緊縮傾向。它沒有辦法支持經濟的良好發展,只會使經濟持續蕭條。凡是具有會給經濟帶給通貨緊縮的等價物,最終都會被逐出歷史的貨幣舞台。
特徵三:貨幣的信用需要國家政權來保證。剛才我提到貨幣是法定的,那麼,比特幣的信用怎麼來?大家說,比特幣最厲害的地方,就是用區塊鏈或者其他技術解決了在互聯網上人們彼此不認識從而由此所產生的信任問題,既然信任度高了,那不就有信用嗎?然而,你可以用這種方法在互聯網上解決信任問題,我也可以用其他方法同樣解決信任問題,所以,目前有比特幣,還有萊特幣、以太幣等等。即使是數學本身也遠未終結、也是在不斷演進的,未來隨着技術進步和算法的演進,還可能有其他更先進的數字「貨幣」出現。如果這樣,那麼,比特幣持續存在的地位怎麼能夠保證?
特徵四:貨幣發行須為政府帶來鑄幣稅。比特幣目前的特徵是去中心化,使得比特幣根本不可能成為未來的一個貨幣。為什麼呢?因為作為一國的政權,發行貨幣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取得鑄幣稅。比特幣去中心化,私人發行,意味着政府本來可以享有的鑄幣稅被「偷走」了,這可能是任何一個政權所不能接受的。
第三個層面,比特幣或者萊特幣、以太幣等,都是互聯網數字時代大規模信用支付手段的實驗。它們為未來數字貨幣的發行做了非常重要的探索,讓我們看到了可以有一種技術,來實現無紙化的數字貨幣運行,甚至包括跨國的更方便的匯兌。筆者覺得這個很重要,但是這個技術需要跟比特幣本身區分開來看。
在這裏,筆者特別想回顧一下信用貨幣發行者中央銀行的演變史。全球最早的中央銀行也是從私人的銀行(或者說民營的銀行)發展起來的。比如,最早的英格蘭銀行,但最後都被收編為國家機構,變成了一個政府部門。我在想,從比特幣的流行到最終數字貨幣的發行,很可能也會走過一條非常相似的路:這個試驗從民間起來,最後這種方式被官方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