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遊客在安徽省宣城市敬亭山遊覽,石碑上刻有李白的《獨坐敬亭山》。\新華社
公元七五五年(唐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叛軍於次年破潼關陷長安,隨即玄宗逃蜀,肅宗即位。八月,杜甫將家小安置在鄜州,隻身前往靈武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所俘,遂困居長安。次年三月,春風拂過故都的殘山剩水,感時傷懷的杜甫寫下了著名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社稷傾頹讓杜甫的家國之恨如鯁在喉,身處「敵佔區」的他只能把思鄉懷國的愁緒塞進字字驚心的詩句中,他想不到的是,自己嘔心瀝血的書寫和歷代偉大詩人一起,共同建立了一個詩歌中的祖國。
我們都知道,歷史上受中華文化影響較深的日本、韓國、越南及東南亞部分國家或地區,共同構成了一個相對清晰穩定的中華文化圈,去這些國家或地區旅行,往往會在一些歷史古蹟和華裔集中居住區看到很多中華文化遺存,其中各種楹聯和古詩詞佔據顯著位置,甚至他們今天的語言中也有很多漢語影響的痕跡。近代以來,隨着對外交往的擴大,在北美、歐洲和大洋洲等國家和地區,也出現了大量的華人華僑,他們有的保留着僑民身份,有的則已入籍成為駐在國的國民,但無論哪種情況,只要聽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聽見「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無數假寐中的中國心就會醒來,就會被一條催魂奪魄的詩詞長河席捲,繼而沉浸在璀璨而又深邃的詩歌傳統中不能自拔。毫無疑問,這是一個生機勃勃的偉大傳統,它不但標記了漫長瑰麗的歷史,而且仍然活躍在當下的語言實踐中,「不學詩,無以言」的古老教誨,在今天依然有效。作家李修文在他的《詩來見我》中說:「我們中國人,無論你身處在什麼樣的境地中,總有那麼一句兩句詩詞在等待着我們,見證着我們,或早或晚,我們都要和它們破鏡重圓,互相指認着彼此。」從文化身份上說,這是所有華人的榮耀,是歷百代而不衰的文化認同,是一個仍在不斷滋養我們的文化生命的源泉。
網上有各種不同版本的「最經典」、「流傳最廣」古詩詞排行榜,上榜的具體篇目差異巨大,沒辦法,我們好的美的詩詞太多了,無論怎麼遴選都有遺珠之恨。近年大火的大語言模型DeepSeek推選的「中國流傳最廣」十首古詩詞(唐詩宋詞部分)是:李白《靜夜思》、杜甫《登高》、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白居易《長恨歌》、辛棄疾《青玉案.元夕》、李商隱《錦瑟》、王維《山居秋暝》、張繼《楓橋夜泊》、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這些經典詩詞吟詠了故鄉之思、時間之嘆、亡國之痛、愛情之殤、山水之幽,以及人世之迂曲悲歡。雖然首首深湛,句句精絕,但仍不能以其一斑窺唐宋詩詞之全豹,更不要說還有《詩經》、《楚辭》、《樂府》、「三曹」、陶潛、納蘭、龔自珍等等浩如煙海的歷代佳作或詩詞人。怎麼形容這個包含巨量詩歌經典的龐大陣容呢?想來想去,只有星系這個天文學概念尚可匹配,只有那樣的廣大和神秘,只有那樣的由無數發光體匯聚而成的閃閃銀河,只有那樣的難以預知和掌握的無盡能量,才能道盡中國古典詩歌的輝煌。而這個星系的內部必然存在一個巨大的引力場,吸引着眾多天體環繞旋轉,這是一個詩意的故鄉與祖國,對每一個與之交集的個體而言,它的引力遠遠超越地域和國別,它靠隨時發生的情感共振黏合成了一個無比強韌的共同體。
毫不誇張地說,中國人文化性格中最深厚最活躍的部分是由中國古典詩歌塑造的。想想看,有多少人在面對現實的重重阻隔時會想起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從而感覺置身於一個篳路藍縷的先賢行列中,並生出走下去的勇氣?有多少人為世事所擾,想起陶淵明「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歸園田居》),會起意重新評估自己的人生道路?有多少人為環境所困,想起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會對自己的認知局限有所覺悟?有多少人困守書齋,想起陸游「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會生出起身遠行的渴望?有多少人置身歷史洪流,想起張養浩「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潼關懷古》),就會看清廟堂興衰和百姓亂離的邏輯因果……相信這樣的情境每個中國人都曾經歷過,並且在一生中反覆重溫。
其實,這個由詩歌建立的祖國不單單是每一個華人可以不斷出發和回歸的祖居故園,很多時候還是能給眾多海外友人帶來希望的新大陸。中國古詩海外譯介大概開始於十九世紀,最初出版的英譯版本有翟理思的《古今詩選》、朗斯洛特.克萊默─賓的《玉琵琶》《花燈盛宴》、弗萊徹的《英譯唐詩精選》《英譯唐詩精選續》等,受到英語讀者的歡迎,並陸續有法語、德語的轉譯版本面世。一九○八年,著名作曲家馬勒讀到了一本德語版的唐詩集《中國笛子》,並據此創作了他的代表作《大地之歌》,這首由六個樂章組成的恢弘之作從唐詩中汲取樂思,完成了一次跨文化跨媒介的融合創造。當然,還有很多詩歌領域中更為切近的案例,比如埃茲拉.龐德和蓋瑞斯.奈德,都曾親手譯介中國古典詩歌,並根據中國古詩的啟發,推動創立了美國意象派詩歌運動,他們的有些代表作甚至可以看成是對中國古詩的仿寫。如此說來,中國詩歌的偉大傳統不但是我們心中不斷回望的詩意故園,而且是世界現代文學藝術的一個重要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