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南京大屠殺80周年,也是國家第四年為南京被殺害的三十多萬人舉行公祭。12月13日被定為國家公祭日,這樣做的目的是大義所使然,是伸張正義,標榜和平,以史為鑒。特別是在全球化的當前,全世界國家都要知道南京有過30多萬平民被殺害的慘案,其殺害人命的過程是赤裸裸的滅絕人性,反人類的罪行。把這段血腥歷史公諸於世,讓全球共同警惕,只有用全球全人類的力量才能防戰爭於未然,捍衛和平於必然。
誠如在今年的公祭儀式中,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代表國家致辭時所指出的,公祭為的是深切緬懷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緬懷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所有死難同胞,緬懷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緬懷同中國人民攜手抗擊日本侵略者獻出生命的國際戰士和國際友人,宣示中國人民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堅定立場,莊嚴表達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崇高願望。
南京大屠殺這面鏡子不但照出日軍的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大災難,也給日本人民造成大傷害。中日兩國要從兩國人民根本利益出發,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共同為人類和平作出貢獻。
歷史鏡子照出戰爭災難
年年為南京大屠殺舉行公祭的意義,不但可藉此促進中日兩國人民共同維護和平,更可藉此公祭促進全球和平發展。南京大屠殺紀念館與每年舉行的公祭日,宣示中國在戰爭時期受到極度侵害與破壞,仍能成功重建國家發展的能量與人民建設國家的信心。
中國在共產黨堅強領導下,已建成一個強大的國家。但中國的強大不會恃強凌弱,公祭是強有力地說明中國受害的慘痛經歷,且已領略到和平的珍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侵略的國家,都有共同受害的遭遇,把這番共同不幸遭遇打造成「命運共同體」,一來表明中國的強大不是世界和平的威脅,而是世界和平的捍衛者,二來表明共同受害者才是真誠感受共同命運的體會者。公祭的全球意義,正是喚起世界正能量的有力信物。
有句俗語說:一花開不是春天,眾花開才是春天。為了把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打造成眾花齊放的生機勃勃的春天,很有必要把這個大屠殺的紀念館跨國化,以至全球化。跨國化的做法可先從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受害國搜集民眾被屠殺的鐵證,收集起來擺放到南京的紀念館。日軍侵佔東南亞三年八個月的腥風血雨,受難者人數可能比不上中國,但他們慘被殺害的情景卻同出一轍。
反思戰爭暴行珍惜和平
幾年前香港《南華早報》刊載一篇訪問當事人受到日軍殘暴對待的經歷,受訪者當年被日軍抓去當「慰安婦」。那些殘忍恐怖的經歷都由這批幸存的「慰安婦」親身經歷,或發生在她們的親友身上,她們也因為飽受日兵殘暴凌辱,終生孤獨。菲律賓如此,馬來西亞與新加坡也然,山下奉文還被冠上「馬來之虎」的稱號,皆因他生性殘暴殺人為快而得名,戰後審判日軍戰犯時,他是十四名一級戰犯之一,被問吊。
日本佔領新加坡時,新加坡英軍已集體投降,理應依國際戰俘條例不得加以傷害,可是英軍兩萬多俘虜在日軍強迫下赤足赤膊步行千里,北上去當勞奴修建泰緬鐵路,因為死的人太多,這條泰緬鐵路被受害者稱為「死亡鐵路」。這段歷史還被英國兩度拍成電影,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血濺桂河橋》,2015年拍的《鐵路人》,都成為電影製作的經典。後者的主角因為曾受到日軍拷打與施用「水刑」,戰後生還回英長期精神病患纏身,與他同患難的同病者結成社友。他們中有人獲悉日人在桂河橋成立建橋的「博物館」,主角獲聞其事,返回桂河橋原址,竟然意外發現主持「博物館」的正是當年拷打他的日兵。主角立即病發,在該名前日兵身上重施自己受過的刑罰,當年受難受苦的情形一一在主角腦中重現,劇情非常憾人。拍攝場面雖比不上六十年代的《血濺桂河橋》,但令人警怵的程度,不相伯仲,都可收集為「大屠殺」的好材料。
日軍在東亞的暴行可引為教訓,歐洲的法西斯暴行也都可收集為紀念館的題材,如此便名正言順地將「紀念館」全球化。尤其是日本在戰後不敢正視其暴行歷史之餘,還堅持參拜「靖國神社」,把戰犯陳列其中當成神來拜祭,甚至還不自照這面歷史鏡子,反倒四處去唱「中國威脅論」。如果不把「紀念館」跨國化,誰的歷史更清白,還真的是說不清呢! 原香港中文大學政治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