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反對派「初選騷」實為私利爭奪戰\張學修

時間:2017-12-08 03:15:39來源:大公網

  立法會補選將於明年三月舉行,日前反對派「民主動力」舉行所謂「初選」,吸引七名反對派人士報名。包括不久前被依法取消議員資格的姚松炎。由功能界別轉戰地區直選的民協馮檢基、民主黨袁海文、曾健超爭奪九龍西「出線」資格;新界東則有新民主同盟范國威、前學聯常委張秀賢及工黨郭永健。

  政治操縱實屬政黨之爭

  「民主動力」計劃將於明年1月15日公布「初選」結果,事先便已聲稱,倘有「初選」參選人落敗後仍繼續報名參選,最嚴重的將會「全港性作出公開的強烈譴責」。當前反對派所謂「初選」的行為,無論是從性質、手法、程序及範圍上來看,都與真正的選舉相去甚遠,無怪乎引起眾多人士的譴責,批評「泛民」在議席爭奪戰當前,任何政治倫理都拋諸腦後,「初選」也不過是又一次虛偽的爭奪政黨私利的把戲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姚松炎在一次發言時稱:作為被取消資格的六人之一,「肩負重大責任」。因六人中只有他一人能參加補選,希望能說服全港巿民萬眾一心,「全力對抗DQ,守住立法會」等。同時他又顛倒黑白,譴責現時特區政府通過取消議員資格作「政治打壓」,又稱建制派在補選前修改《議事規則》,全是「出賣港人利益」的舉動,因此才「臨危受命」轉戰地區,取回立法會「控制權」雲雲。

  細看當中言論,缺乏邏輯且脫離實際。姚松炎剛因其言行違反相關法律而被判決失去議員資格,現時卻又若無其事地出來參加補選,更大言不慚要「守住立法會」、抵抗「打壓」等。其言行正說明香港有些政客「口上說一套,手中做一套」,實屬謀取個人及政黨私利,繼續藉機抽水。

  事實上,反對派之間對於補選席位爭奪激烈,各人心懷鬼胎。表面上想要做得風風光光,博取眼光與掌聲,實際上卻是各有手中算盤,謀取個人利益。當前所謂「初選」的鬧劇,就是有力證明。無論是從機制及規則上說,「初選」都缺乏規範,包括電話及網上問卷調查、政黨評分,都是東拼西湊,其結果是否可信,值得打上一個大問號。而「初選」在性質上更與反對派口口聲聲所謂的「民主」「普選」等價值觀背道而馳。

  早前曾有人拋出「棄選論」,建議開放讓所有人參選,但事實上每個黨派都希望借助其所握資源贏得議席。當前舉行「初選」不過是各政黨利益之間你爭我搶之下,退而求其次之舉。此舉不僅將全港選民的根本權利拋在一邊,最終仍然無法協調其中的利益搶奪。事實上民主黨早就揚言,若新界東最終推選出來的人不是該黨屬意的,將不會為其助選。

  違背真民意與選舉精神

  當前反對派「初選」之舉引起了港人的普遍不滿,這本是意料中事。「初選」本就因其程序及方式上存在眾多漏洞,不難推斷其後得出的結果等同「篩選」。諷刺的是,這恰恰是反對派一直以來所譴責的手法。從這個意義上說,反對派中人原本就不重視何謂「篩選」與「普選」,何謂民心民意,何謂民主機制,因為這些口上聲稱的響亮「口號」,在黨派、個人利益之前可以完全被推翻。反對派言行的出發點與立場,實際上與香港整體或者港人利益無關,也與立會是否能有效發揮職能無關,更談不上議員個人職責與義務的落實了。

  立法會議員選舉是一場莊重的法律程序的實踐,香港選民能夠通過選舉,以手中一票選出合資格的議員,期望他們代表全體選民的意志積極發聲,履行議員職責,通過利民議案。當前反對派的「初選」以「民主」口號去爭奪個人私利,不僅違背了立會選舉的精神,同時更「篡奪」了選民的根本利益。這不過是又一次包裝在「選舉」名稱之下,操縱輿論與民意的偽劣手段,突顯出反對派各黨派之間的「偽民主」真面目。

  反對派「初選騷」並非首次,過去也出現過類似手法,但檢視其最終結果,不過是一次又一次的利益瓜分手段。不僅沒有任何有助香港發展的實質成果,更難以回應民意。在各黨派人士都對議席虎視眈眈的情況下,當眾上演撕破臉面的做法也並非是不可能的。香港社會是時候擦亮雙眼,看清楚這場「初選」鬧劇,認清誰才是真正為民謀利,誰是藉機抽水謀取個人利益。相信這早已是攤在陽光下的、無法一再掩蓋隱藏的答案。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會長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