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林鄭月娥,今年十月在其首份施政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在全港中學恢復中國歷史科成為初中階段的獨立必修科,教育局隨即展開為期一個月的公眾諮詢,諮詢期已於昨日結束。
有關公眾諮詢的內容和結果,有待教育局整理和發表,可以相信,其中一些建議對中史科的恢復推行會具有參考價值;但眼前必須強調的一點是:中史科在初中階段重新獨立成科和成為必修科,是一個大是大非的原則性問題,並不是一個「可有可無」或一片空白的議題,因此無需要在一些課程內容細節以至授課時數多寡等具體問題上過多討論與爭持,讓中史科如期於下一個學年成為獨立必修科才是根本與關鍵,必須雷厲風行,絕不能本末倒置。中史在必須獨立成科,所有學生都必須修讀而不是「選修」,這已是各方強烈共識。
回歸後不久,教育當局推行所謂「課程改革」,將中史科與經濟、社會、宗教、地理、世界歷史等十多廿個科目同時列為「選修科」,學校可教可不教、學生也可讀可不讀。這是特區成立以來在教育決策上的一大失誤,其惡果已有目共睹、毋庸多言。學生不學歷史,自然不識興替、更不知有國,對今日國家強大和國際地位的得來視為與己無關,甚至認同「我是香港人、不是中國人」和「港獨」的錯誤思想,後果是非常嚴重和令人觸目驚心的。
因此,初中中史課程首要是簡明扼要敘述中華民族與早期國家的起源,以及歷朝歷代的架構、管治與興亡變革的原因,從中令學生明白到勤政愛民方為治國之道與以民為本、得人心者得天下等基本道理,便已足夠,詳述具體事件或要求強記資料並無必要。學生學習中文與學習中史,貴在薰陶、體會與融會貫通,不能搞「機械割裂式」那一套,主其事者必須首先懂國情、懂歷史,信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