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倡議/周八駿

時間:2017-11-17 03:15:50來源:大公網

  較早前,習近平主席在會見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時表示,中俄兩國要做好「一帶一路」建設同歐亞經濟聯盟對接,努力推動濱海國際運輸走廊等項目落地,共同開展北極航道開發和利用合作,打造「冰上絲綢之路」。

  國際社會敏銳地關注習近平又提出一個新倡議——打造「冰上絲綢之路」。2013年在中共十八大後一年,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2017年11月在中共十九大後一周,習近平又為「一帶一路」的「一路」增添了新內容。

  這一新倡議至少具有雙重涵義。第一,她反映從現在至本世紀中葉,中國的戰略部署是一以貫之的。儘管中共十九大把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置於從2035年至2050年的15年間,但是,從現在起所有的努力都是在為那一宏偉目標奠定基礎。中國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從現在起就要有一系列的步驟。在這樣的意義上,中國把目光投向北極,展現了作為一個崛起中的大國應有的全球視野。

  第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有資格參與,也應當包括「地球村」的每個「村民」,中國提倡和致力於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理應包括地球上所有的大洲和大洋。

  「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而不是「站到世界舞台中央」,「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相輔相成,這就是中國貢獻人類的解決當代世界問題的「中國方案」的精髓。

  按傳統西方觀念和思維,21世紀全球金融經濟政治格局空前全面深刻調整,必定是大國地位更替,例如,19世紀是英國世紀,為20世紀是美國世紀所取代。如果21世紀重複以往兩個世紀的全球格局調整,那麼,「修昔底德陷阱」就會成真。

  中國致力於同美國建設合作共贏的21世紀新型大國關係。中國只願意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而永不稱霸。中國願意同世界上所有國家構建「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互利共贏關係。這一切,體現於「一帶一路」倡議及其最新包括「冰上絲綢之路」倡議的加強版。

  習近平在十九大的報告中,既指出中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也指出「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人民的夢想同各國人民的夢想息息相通,實現中國夢離不開和平的國際環境和穩定的國際秩序。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正確義利觀,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既「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又「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反映了中國對於全球金融經濟政治格局空前全面深刻調整的基本立場和態度。

  中國追求和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這是順應當代歷史大趨勢的應有之義。21世紀不應是、也不會再是美國世紀。21世紀應當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紀元。同時,中國尊重和維護聯合國憲章所體現的國際秩序準則,致力於讓聯合國憲章精神在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得以充分展現。

  對於當前正在不斷深化的全球金融經濟政治格局空前全面深刻調整,國際社會大體有3類立場和態度:一類是竭力維護,再一類是追求具顛覆性的激變,第三類是穩中求變。

  關於「竭力維護」,又有兩種不同做法。一種是不接受任何修正或改良,在西方篤信自由主義的公共知識分子和過氣政客中不乏這一種主張。末代港督彭定康在評論香港特別行政區事務上,也屬於這一類不識時務的頑固派。還有一種是在具體問題的處理上,從以往的「一個極端」跳到眼下的「另一個極端」,但是,骨子裏仍舊是堅持「單邊主義」、企圖保持既有國際秩序的核心元素即「美國第一」,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美國現任總統。

  關於顛覆性激變的呼聲,出現在一些長期深受超級大國欺侮的發展中國家以及在地緣政治上長期受美國壓制的若干國家。這一類觀點的形成,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提出這一類觀點者,忽略了在20世紀最後30年全球化急劇拓展的條件下,「覆巢之下豈有完卵」的道理。

  中國是穩中求變的代表。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說:「當前,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戰也十分嚴峻。」既是對於從現在到本世紀中葉全球格局變化的客觀清醒的判斷,也是對於從現在到本世紀中葉全球格局變化的切實可行的預期。香港社會各界需要認真思考、努力領會。

資深評論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