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議會陣線」是內訌「怪胎」/李繼亭

時間:2017-11-16 03:15:59來源:大公網

  四名反對派極端分子如朱凱迪、陳志全、毛孟靜、梁耀忠等人,今日將宣布成立一個名為「議會陣線」的新組織,聲言目的是要「攜手對抗威權」、「加強議會抗爭」雲雲。儘管聽上去名聲很「響亮」,「係威係勢」,但實際上這根本是反對派內訌的「怪胎」,而四名成員內部亦「各懷鬼胎」,是為了各自的政治利益而短暫的「結合」,不僅不可能起到任何的政治效果,相反只會不斷削弱反對派的整體影響力。

  自去年立法會選舉結束後,「泛民」一直被形容為分裂成三個板塊:一,傳統反對派,以公民黨、民主黨、公專聯等人組成的「泛民會議」;二,拒絕參與「泛民會議」的社民連、人民力量等本土派勢力;三,新當選的「自決」勢力。這三股勢力在新一屆立法會剛組成之時,已經難以形成「合作」的關係,基本上是各自為政,甚至是相互拆台的局面。而自六名反對派被DQ取消議員資格後,原有的三個板塊勢力分野變得不再明顯,於是從「一地兩檢」等議案開始時,朱凱迪等人的極端「拉布」議員,不斷合作漸成「第四板塊」勢力。因此,新組織成立,早已是各方預料之內的事。

  反對派內部各懷鬼胎

  由上情況可知,「議會陣線」的出現,並不意味着反對派整體實力的提升,更不意味着反對派有了新的「合作模式」,恰恰相反,這是反對派又一次分裂的證明。新組織成立的表面原因或許在於,四名極端成員不滿傳統反對派的對抗手段,希望以更積極的方式掌控議會主導權。但真正原因在於,反對派陷入嚴重的路線之爭,而新當選的朱凱迪等人,意圖以新的極端手段、新的對抗模式、新的組織形式,去達到搶奪「泛民」話語權的目的。而這麼做的背後用意卻遠非像外所說的「爭取民主」、「制衡政府」,而在於要為自己謀取更大的政治利益。說穿了,不過是「另立門戶」、「自立山頭」的權力鬥爭。

  尤其是朱凱迪,嘗得了「票王」甜頭,自詡為「民主新希望」;而幾名新當選議員被DQ後,更將自己視作是「最後的堡壘」,更自恃可以改變傳統反對派的抗爭模式,因此「怪招」頻出。早前為阻「一地兩檢」議案而動議驅離記者離開議事廳的做法,便是一例。但這種做法,固然可以爭得傳媒關注、吸引死硬派的支持,卻無形中損害了「泛民會議」內各政黨的利益。在驅離記者動議提出後,就已經有反對派議員私下表達強烈不滿,認為是被「騎劫」、令人難堪。

  因此,當這個「第四板塊」另立新名目,並以更高調的方式出現在公眾面前時,實際上是在將反對派內部分化與分裂的事實再次呈現給市民。可以斷言,「議事聯盟」將成為反對派勾心鬥角的新手段。

  第一,傳統反對派不可能坐視這個新組織去搶奪其「話語權」的主導地位。經過一連串的政治事件,傳統反對派認識到,如果要擴大政治影響力,就需要爭取更多的溫和市民的支持,不能凡事都站在極端的立場,尤其是在與民生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議案與政府決定。因此,在上周對特首施政報告的致謝動議上,就出現了九年來罕見的通過一幕,當中包括幾名傳統的反對派議員。越是明白到這一點,也就越能看到反對派目前所面臨的整體形勢。民意如此,反對派必須作出調整。因此,傳統反對派不可能希望被新的勢力牽着鼻子走,而是希望鞏固自己的勢力,並邊緣化極端勢力,這與政黨存亡攸關,不可能退讓。

  第二,除了傳統反對派不可能任由其擺布外,「議會陣線」內部四名成員亦是「各懷鬼胎」。朱凱迪的政治野心「爆棚」,一心想當「話事人」;但毛孟靜向來主打「本土牌」,不可能甘於被「新仔」指揮;至於陳志全,凡事都反,也意味着他只會服從於自己的政治勢力,或許在「拉布」議題上會合作,但一到根本的選舉議題,也不可能放棄利益。最後這位梁耀忠,有人認為他根本是「打醬油」的,是被強拉湊數的,一來年紀太大心力不足,二來還有工會的幕後勢力,他也不可能全部跟上朱凱迪的步伐。

  幕後勢力圖造新對抗勢力

  總而言之,「議會陣線」看上去似乎來勢洶洶,但實際上是一個四不像的「怪胎」;是反對派內部勾心鬥角、互相爭權奪利的工具,亦是某些人個人政治野心無限擴張的體現。

  當然,能強行「集結」這批人成立新組織,幕後必然是有人在「牽頭」,也必然會有人給予不同程度上的利益支持,以此來塑造新的「抗爭梯隊」。我們甚至可以想到,未來在《國歌法》立法、「一地兩檢」本地立法以及修改議事規則,甚至是財政預算案等議題上,「議會陣線」將會採取更加極端與激烈的手段,以求在短時間內阻撓特區政府施政、破壞中央政府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而在「補選」議題上,也必然會有「出格」的舉動。

  然而,所謂「因利而合」必定會「因利而散」,這一組織除了令反對派進一步分化外,卻不可能改變香港的政治形勢。一旦利用價值失去,「票王」會成為眾人唾棄的對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