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大灣區和「一帶一路」
圖:分析認為,利用香港的金融市場優勢,配合大灣區的實物交割,相信未來香港的商品市場將會有很大的發展\資料圖片
香港交易所在收購了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後,近年積極在香港發展商品和期貨業務。港交所在七月份推出可供實物交收的人民幣(香港)黃金期貨及美元黃金期貨,更在八月份落實首次在港實貨交收。港交所更會憑藉LME和港交所的優勢,將在深圳前海開展具實物交割能力的商品交易中心。\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副主席、香港廣東青年總會民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 林至穎
長久以來,香港市場對商品交易和期貨等都不太熱衷。香港雖然有國際金融中心的名號,但彷彿只有股票市場蓬勃,其他金融工具都缺乏參與者。同樣是金融中心,紐約在主板交易所外,還有納斯達克、商品市場、債券市場、外匯市場及場外市場,倫敦、新加坡也是多元的。商品期貨為何不能在香港有所作為?港交所又為何突然大展拳腳呢?
香港金融市場缺商品期貨
香港是一個以服務業為主的城市,本身並沒有原油、貴金屬、礦產、農產品的資源;缺乏工業生產亦讓我們對大宗商品的需求極低。在供求兩者均缺的情況下,需衍生工具作套戥的情況亦少。這都是香港未能發展商品交易和期貨市場的原因之一。對於需要實貨交割的交易,香港雖然有完善的物流服務,惟土地的限制和人力成本高,難以處理大量的倉存。但隨着大灣區的整合和「一帶一路」的發展,情況將會有很大的轉變。
目前,中國是多種大型商品的最大消費國,進口橡膠、石油、鐵礦石、銅、鎳、大豆、棉花、玉米、小麥等各式各樣的原材料,是很多類商品實貨交割(Physical Trade)的最大市場參與者。實貨商品需求存在,同時亦會引發衍生產品的需要。背靠龐大實貨商品和衍生產品需求有增無減的內地,再連結着「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潛力,香港有「近水樓台」之利,可以成為發展商品交易市場的機遇。
商品可於港交易 大灣區交割
香港要發展商品市場,大灣區的配合是必不可少的。在香港進行商品交易,會出現實貨交割的困難。香港的土地有限,難以為不同商品建設大型的交收倉,再加上人力成本高,在香港作實物交收並不化算。假若香港放棄實物交收,只做現金交割的期貨交易或其他衍生對沖產品,這就會變成純粹的金融炒賣,在各地進行的差別不大,對投資者欠缺吸引力。雖然全球主要商品市場中,只有少於5%的交易是具實物交收的買賣,可是餘下95%以上的交易均是由實物交易所帶動出來的。再者,中國對商品的需求是實質性的,需要實質交收商品,而並非單純的投機。「香港交易,灣區交割」把實貨交收的任務交到鄰近的大灣區,絕對是可行的構思。
隨着「一帶一路」的發展,沿線各地區將受惠於新增基建和物流便利,可供應的原材料商品的增加;另一方面隨着經濟發展,對購入商品作次級生產的需求亦會增加。未來,亞州地區的商品交易需求必定有所上升。愈來愈多的生產者、供應商、需求者和消費者走入商品市場,各人為保障自身利益,對期貨以及衍生對沖產品的需求亦會上升。現時中國以至亞洲地區的商品消費商和生產商,主要依賴倫敦、紐約和芝加哥交易所提供的標準合約。縱使買賣雙方都位處亞洲,他們都需要跨時區交易,不便之餘亦存在流動性風險;結算貨幣亦帶來了匯兌的風險。
商品需求增 港擁交易優勢
香港並沒有外匯管制、資金自由流動,市場參與者無需要憂慮資金進出的問題。我們亦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推出以人民幣結算的商品期貨產品,可以減低區內參與者的匯兌風險。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品牌,具有效的監管機構和制度、完善的法律和會計制度,自由的資金流動和低稅制等,再加上香港擁有高效率的銀行體制,風險管理良好,可為巨額合約提供有效的現金結算和風險管理;都是能讓交易雙方選擇香港的原因。
內地不少城市也設有商品交易市場,當中大連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和鄭州商品等主要交易所的表現,是值得肯定的。但內地有過千家商品交易平台,信譽良莠不齊,缺乏嚴格監管,部分平台利用了監管的漏洞,推出高風險產品,誘導不明風險的散戶參與;亦有平台把募集得來的資金投放在高風險領域,引發兌付危機。於香港設立商品交易所,既能有讓參與者信賴的系統和制度,又能貼近交易雙方的需要;是風險較低兼而便利的選擇。
亟需國際商品交易市場
商品的價格,理論上是由供求因素所主導的。可是由於產地、期貨市場投機、供方壟斷、買方壟斷、國際政治等原因,令很多商品價格都大大超出了反映供求的合理範圍。由於現時的商品交易都集中在歐美地區,中國雖然是多種大宗商品的最大消費國(買家),但對商品的定價影響力卻顯然不足。市場更流傳着「中國需要什麼,國際市場就漲什麼。」的說法。把香港及大灣區打造成國際商品交易中心,可讓內地買家更易取得定價權,是有利內地發展的舉措,相信能夠取得內地的支持。
在港交所以外,香港還有成立其他商品交易所的可能性。內地以至「一帶一路」地區的商品交易並非單只是黃金、白銀、銅、鐵等貴金屬,還有原油、汽油、煤炭、天然氣以至電力的能源;玉米、黃豆、小麥、糖、咖啡豆等農產品;亦有國際市場較少談及的茶葉、還有碳排放等新興概念。利用香港的金融市場優勢,配合大灣區的實物交割,相信未來香港的商品市場將會有很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