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文淇、閆妮、宋佳、高葉、歐豪、李雪琴……《三滴血》的演員陣容堪稱豪華,我正是衝着胡歌走進了影院。
為何這麼多實力派願意加盟這部影片?我想核心原因在於它聚焦了「拐賣兒童」這一現實痛點。近些年,國家持續重拳打拐,被拐家庭的悲劇屢屢衝上熱搜,這無疑是個需要全社會正視的嚴峻問題。
胡歌飾演的男主角朱邵玉,曾因非法砍伐樹木入獄。這段刑期直接導致他婚姻破裂,也讓他錯過了妻子臨盆、兒子出生後最關鍵的成長時光。可命運的打擊並未停止,朱邵玉出獄後與兒子相處僅數月,孩子就被人販子拐走。從此,朱邵玉以「馴鹿」為代號,踏上了艱險的尋子之路。他選擇獨自尋子,一方面是離婚後的監護失職讓他滿懷愧疚,另一方面想憑藉對相關環境的了解深入虎穴,最終他搗毀了人販子盤踞的「櫻桃園」犯罪集團,自己卻也付出了難以挽回的代價。
這部影片的新突破,在於將打拐主題與犯罪類型片風格深度融合。而最讓人揪心的,是「命運齒輪誤轉」的無力感── 一次非法砍伐,徹底改寫了朱邵玉的人生,他丟了婚姻、缺了親子陪伴,最終被逼上孤注一擲的尋子路。
片中的配角同樣令人嘆息。人販子的小幫手「冰棍」,本是被拐賣的孩子,卻被迫淪為幫兇,正是他騙走了朱邵玉的兒子;人販子「耗子」的妻子李棋,本是純良女孩,因不知情嫁錯人,不僅被捲入犯罪漩渦,剛出生的孩子還被當作「償債工具」奪走。這些角色的悲劇,讓拐賣的傷害顯得更立體、更沉重。
影片的取景驚艷,堪稱視覺大片。劇組在東北極寒區域取景,攝氏零下三十度的低溫環境裏,大雪覆蓋的山巒、層層疊疊的樹掛、蕭瑟的邊境密林,每一幀畫面都像天然明信片,既透着冷峻的底色,又烘托出故事的悲涼氛圍,說它是「半個風景紀錄片」也不為過。看得我很想立即開啟一趟東北之旅。
不過看完電影,我還是沒能理解片名《三滴血》的含義,不知是指三個悲劇人物,還是指衝突中濺出的三滴血?上網查了查資料,官方解讀「一滴血」代表親情,承載朱邵玉尋親的執著與家庭紐帶;「一滴血」代表復仇與代價,映照拐賣事件引發的罪惡與救贖;「一滴血」代表生命與希望,見證人性在困境中的掙扎與重生。說實話,這樣的隱喻理解起來並不容易。
於是想到一個問題,如今不少電影偏愛複雜隱喻,但在經濟下行、大家更想靠觀影鬆弛一下的當下,過於費腦子的設定恐怕會直接影響到票房。至少對我而言,看完《三滴血》後,反而格外懷念從前那些故事直白、情感純粹的老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