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深圳依託發達的軌道交通網絡,在地鐵樞紐內盤活閒置空間,打造出一批運動場館。圖為市民在黃木崗地鐵站運動館內的羽毛球場打球。\大公報記者郭若溪攝
11月17日清晨,深圳筆架山體育公園的智慧步道上已是人聲鼎沸,不遠處的戶外智能健身區裏,老人孩子正跟着AI健身器材的語音指導鍛煉。與此同時,深圳也在地鐵站開闢運動場館以便民健身。
從社區公園到專業場館,從跨境賽事到日常鍛煉,深圳以全運會為契機,正通過「公園+運動」「軌道+體育」「社區+賽事」的創新實踐,持續完善「10分鐘健身圈」。這座「全民運動健身模範城市」正以更富創意的空間利用、更專業的設施配置、更人性化的服務體驗,演繹着「全民享健身 喜迎十五運」的生動圖景。\大公報記者 郭若溪
「無需佩戴任何設備,經過『識別桿』刷臉,就能實時監測步速、消耗熱量等數據,還能獲得健康指導,比請私教還方便,這刷新了我對深圳公園的認知。」在深居住的港人劉先生是筆架山體育公園的常客,對這裏的5G智慧步道、戶外智能健身房、AR互動屏等多樣化設施讚不絕口。
智慧健身器材 港人可「一鍵預約」
筆架山體育公園的室外智能健身房24小時免費對外開放,健身設施分為體質測試、熱身運動、心肺功能訓練等多個板塊,功能豐富、難度可選,可滿足各年齡段人群的健身需求。 目前,深圳已建成186套室外智能健身器材,這些智能設施分布在全市各個社區,市民出門步行不到10分鐘就能找到專業健身場地,「10分鐘健身圈」已成為現實 。
港人黃先生每周末北上消費,也會到不同公園鍛煉一番,他感慨道:「深圳到處都有免費健身的地方,每次來都能發現新變化,AI健身器材還能實時分析身體健康指標。」為了讓港澳同胞更好地參與全民健身,深圳全市400多個體育場館對港澳居民開放「一鍵預約」服務,憑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回鄉證)即可預約。
盤活地鐵站閒置空間 市民讚不絕口
深圳依託發達的軌道交通網絡,在地鐵樞紐內盤活閒置空間,打造出一批「便捷+專業」兼具的運動場館,實現地鐵出行與運動休閒的無縫銜接。作為全國首個地鐵站內運動館,黃木崗運動館位於黃木崗樞紐站負一層,總面積約1100平方米,與地鐵站台直線距離僅50米,步行3分鐘即可抵達。場館內規劃了3片羽毛球場、3片桌球場和1片匹克球場,精準匹配都市人「碎片化時間運動」的核心需求。
「以前健身要專門擠時間,現在下班坐7號線到黃木崗,兩分鐘就能到球場,比去健身房省了半小時通勤,完美契合上班族作息。」在福田區工作的馬女士是這裏的常客,她的運動習慣因這個「地鐵運動館」徹底改變。市民李先生對場館的專業配置讚不絕口。「原以為地鐵裏的場館只是『湊數』,沒想到設施比不少傳統場館還專業。羽毛球場鋪的是優質專業地膠,減震效果特別好。」數據顯示,黃木崗運動館日均場地預訂率持續保持在80%以上。
「地鐵樞紐建設中形成的『邊角餘料』空間,以往多處於閒置狀態,如今改造為運動場地,既補充了公共健身資源,又實現了市場化運營。」項目負責人介紹,深圳土地資源緊張但運動需求旺盛,而軌道交通網絡發達、樞紐人流量大且空間具備挖掘潛力,「黃木崗樞紐彙集7、14、24號線三條線路,總面積約30.09萬㎡,正是抓住這些優勢,讓閒置空間變身便民運動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