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施政報告的其中一個亮點,乃是落實在下一學年把中國歷史列為初中的獨立必修科,一些在過往每一個課室均耳熟能詳的「歷史朝代歌」,或許有望「重見天日」。
回歸以來,香港教育領域出現了較往昔更嚴重的「去中國化」現象,出乎許多人意料。二○一四年底的非法「佔中」,年輕人大規模參與,已清楚顯示這種現象已到了極其嚴重的地步,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回望早陣子的校園講「獨」風潮,實際上也只是此現象之延續。
教育當局在回歸後沒有把中國歷史列為必修科而僅僅規限要有「必修課時」,使得莘莘學子學習中國歷史時,未能有系統地認識整個國家民族歷史發展的脈絡,難聽一點說就是流於「支離破碎」,當他們連基本朝代也搞不懂時,香港便難免逐漸成為一個「去歷史化」「去中國化」的城市,而年輕人群組裏頭的「香港獨立」思想,正是因此應運而生。
誠然,責任也不全在中史必修與否問題上。須知由九十年代末開始,香港學生接觸資訊的其中一個途徑乃是互聯網,而反對派龍頭媒體《蘋果日報》早在十多年前已窺准此點,網上版大走「去中國化」激進路線。十多年過去,自小在半推半就下「食蘋果」長大的年輕人,已在不知不覺間被完全「洗腦」,這正正說明為何在十五至二十四歲的年齡組別中,支持「港獨」的大有人在。
說到底,政府把中國歷史列作必修科只能視作撥亂反正的開端,像推動在互聯網上活學中國歷史的工作,其工作也是刻不容緩的。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投放資源開發具質素、瞄準香港年輕學生、有關中國歷史的社交網絡專頁,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把正確歷史觀傳給下一代。這可能才是更為有效、覆蓋面也更廣闊的國民教育和青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