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沒有接觸舞台表演藝術,我估計仍有不少香港市民認識鍾景輝博士King Sir,他被譽為香港的戲劇大師。King Sir近年深居簡出,但仍為香港戲劇藝術作出貢獻。King Sir前陣子將二百多件個人戲劇文獻,捐贈給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作永久館藏。該批史料包括King Sir歷年參與及收藏的舞台劇及電視劇劇本、翻譯手稿、製作檔案、演出場刊、照片、剪報等,涵蓋他從上世紀中葉至本世紀初段的藝術貢獻。我期望大學圖書館整理該批文獻之後,將來能夠開放予公眾人士參觀,更甚是讓年輕藝術家做出研究,為本地戲劇藝術增添色彩。
該等文獻如何重要? 其實就是印證King Sir曾對香港戲劇界開創的革新潮流。上世紀中葉本地的舞台劇雖有不少演出,但留學回港的King Sir卻為本地劇壇帶來革命性的藝術風格。他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為其時名為香港浸會學院導演《小城風光》,明確展示了現代劇場表演特色。King Sir亦曾親身飾演劇中的主要角色「舞台監督」,劇中「舞台監督」指着演區上的一些簡單籬笆說:「這些是布景,是為了那些覺得應該有布景的觀眾而設的。」King Sir銳意引導觀眾打破傳統框框,重新認識現代舞台藝術。捐贈的文獻便包含當年《小城風光》的完整翻譯劇本、製作及宣傳紀錄。
King Sir不單為香港劇壇製作高雅的劇目,亦為觀眾帶來富娛樂性的百老匯音樂劇,令舞台劇能於本地建立市場,形成一門新興行業,讓年輕人能夠追逐夢想,為他們提供職業發展機會。除了引進西方戲劇,King Sir亦致力推動本地創作劇。他於八十年代初為香港話劇團導演該團首齣大型原創劇《側門》,其後亦導演有關清朝末代皇帝的《溥儀》。當年我曾在一個公開講座聽到King Sir講解《溥儀》的製作歷程,得悉該劇在公演前夕的總綵排,King Sir仍要求編劇修改劇本,藉此探索劇本的深層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