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AI安全『智』重要:如何應對人工智能時代的私隱新挑戰」專題講座昨日舉行。
【大公報訊】記者郭如佳報道:近日有騙徒運用人工智能深偽技術製作詐騙影片,假扮官員或名人,誘騙市民投資。人工智能普及,風險隨之而來,騙案層出不窮。如何應對人工智能時代的私隱新挑戰,怎樣保障個人資料呢?昨日,香港新聞博覽館舉辦「AI安全『智』重要:如何應對人工智能時代的私隱新挑戰」專題講座,邀請個人資料私隱專員鍾麗玲作為演講嘉賓。
鍾麗玲解釋,人工智能系統儲存大量用戶對話的資料,容易成為黑客攻擊的目標,有聊天機械人曾發生嚴重的資料外洩事故,洩露了部分用戶過往對話的標題、用戶的姓名、電郵地址和信用卡號碼的最後四位數字。
企業須訂AI指引 減資料外洩風險
鍾麗玲建議,市民在登記使用人工智能聊天機械人時,要先細閱私隱政策、使用條款及其他有關處理資料的政策,慎防假冒的應用程式及釣魚網站。與系統對話時不要分享自己及他人的個人資料,亦要定時刪除聊天紀錄中不需要保留的對話。學生使用時老師及家長也應從旁指導,減少資訊外洩的風險。
此外,企業要清晰訂立僱員使用人工智能的指引,指明僱員可以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應用程式,以及處理的工作範疇及活動,例如:草擬、總結資訊、生成圖像或影片,以及核實人工智能提供的內容是否準確。
私隱專員公署今年2月至5月期間審查60間本地機構使用人工智能對個人資料私隱的影響。當中有24間機構會透過人工智能系統收集或使用個人資料,大部分在實施系統前會進行測試及制定資料外洩事故的應變計劃。循查過程中,公署未有發現違反《私隱條例》的情況。
被問到近日有人在個人電腦利用深偽技術,將多名女性的照片製成多張色情圖片,是否需要修改相關法例,鍾麗玲表示案件涉及個人資料私隱,公署正進行刑事調查,提醒市民不要以身試法,「有圖未必有真相,市民接收圖片及影片時要作事實查核,以免蒙受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