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李永青報道:香港貿發局發表報告表示,按亞洲開發銀行估計,東盟在2016年至2030年期間每年須投資2100億美元,才能滿足電力、交通運輸、資訊及通訊科技,及用水和衛生等領域的基建發展需求。面對資金嚴重短缺,不少東盟逐漸轉向私營部門和外國投資者融資,也藉此獲取大型建設項目所需的技術和專業知識,而香港強項在於建築設計、顧問、工程、項目管理等,預期可受惠。
在中國「走出去」策略和「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下,近年中國企業更積極參與東盟的基礎設施和產業合作項目。除協助官方發展項目外,還參與林林總總的公私營合作計劃,主要涉及電廠、公路、港口和經濟區發展。雖然香港的公司也是東盟基建市場積極的投資者和服務供應商,但不像眾多內地同業那樣廣為人知。
事實上,不少港商認為,新興的東盟經濟體正經歷一個類似30年前改變中國的發展歷程。
該局亞洲及新興市場首席經濟師何達權表示,不少香港公司曾參與內地基建項目,與內地企業建立良好關係,且在東盟擁有強大的業務網絡,有條件與內地企業合作,共同參與東盟各國的發展項目。
此外,東盟公司越來越多聘用有能力而且經驗豐富的海外顧問公司,藉此提升旗下基礎設施和建設項目的質素,達到國際水平。預料這種趨勢令香港的建築設計、顧問、工程、測量、項目管理和其他相關服務有更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