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稱,希望與騰訊聯手建設無現金社會
阿里巴巴與騰訊(00700)在各自領域風生水起,兩者創始人馬雲和馬化騰更輪流當中國首富。隨着兩大巨頭積極擴展各業務版圖,以支付服務為首的正面交鋒亦無可避免。阿里主席馬雲接受外媒訪問時,罕有地對競爭對手作出評價,直言騰訊的國際化程度不及阿里,微信支付的海外推廣面臨挑戰,又稱希望雙方聯手建設無現金社會,共同擴大市場。
大公報記者 吳涵宇
馬雲接受外電訪問時大方地回應有關與騰訊的競爭問題,問及包括東南亞部署在內的策略是否受到競爭對手的驅動,他反問道:「馬化騰沒有什麼全球化的經驗吧?跟我們(阿里巴巴)不一樣」。
在支付領域,馬雲坦言確實與騰訊存在競爭。他表示,阿里支付已獨自奮戰十年,出現競爭對手對阿里支付來說是好事。用馬雲的話來說,「在互聯網和電商的全球化面前,我們都是新手」。他承認騰訊在支付領域做得不錯,但僅局限於內地市場,國外不流行使用微信,因此微信支付難以推廣,反觀阿里,數年來致力於在海外市場建立支付及物流系統,他相信這是騰訊難以企及的。
他又稱,在微信支付起步時曾視其為競爭對手,如今認為兩者關係「很有意思」,雙方都在互相學習,亦希望兩間公司一起努力,推進整個社會的無現金支付進程,令社會依託於信用體系,從而進一步擴大市場。
提到大數據和雲計算的發展,馬雲表示,阿里巴巴早在九年前就決定轉型,從電子商務公司蛻變為數據公司。他以石油作比,稱「數據對於人類社會的發展就如同上世紀的石油一樣珍貴」,惟坦言自己還不知道如何用數據「賺錢」,現時仍在摸索階段。
自我監管比外部更嚴格
在互聯網日新月異的時代,監管界限常常模糊不清,馬雲將其稱為「讓阿里巴巴不斷學習的痛苦過程」,指阿里不得不走在監管者之前,否則將無路可走,又稱當公司用戶超過五億人時,自我監管十分必要,甚至會比外部監管更嚴格。
提到對於國企改革的倒逼,馬雲直言「這就是中國許多銀行不喜歡我們的原因」。他表示,想要改變行業生態未必要通過收購,可以選擇從外部推動。而正是由於阿里的追趕,令中國的銀行在過去三五年的反應非常快,迅速地引入大量技術資源,改善服務水平,「當老虎追着你,你可以跑得比自己想像中快得多。」
阿里巴巴從1999年起步至今,市值已高達4580億美元。談及對下一個18年的期望,馬雲相信全球化和貿易將得益於互聯網而愈來愈好,阿里則會完成「全球電子化貿易平台」的建設,令年輕人和中小企業從中獲益。他認為電商和互聯網經濟旨在促進全球貿易而非扼殺它,「因為一旦貿易停止,就意味着戰爭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