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三家門下轉輪來─齊白石與徐渭、八大山人、吳昌碩」展覽正在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行。
有人說北京畫院是個「保守」的藝術機構。的確,我們保的、守的希望是中華文化與藝術中那些具有基因性的好東西。故而,北京畫院的標識來自齊白石的一方印章:大匠之門,凸現出對前人的敬意。今年恰逢北京畫院美術館二十年,我們試圖用一場展覽來回應這「保守」二字。
齊白石,中國家喻戶曉的藝術家。他人生中最後一個榮譽就是北京畫院的首任名譽院長。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齊白石去世後,有兩千餘件齊白石的作品及文獻逐步入藏北京畫院。這二十年來,北京畫院以齊白石為中心,進行了二十世紀中國六十多位美術大家的研究與展覽,而在國內外舉辦的齊白石展覽及活動就有四十餘場。在這個特殊的節點上,我們要舉辦什麼樣的展覽呢?經過大家的反覆討論與推演,白石老人的一首詩浮現而出。「青藤雪個遠凡胎,老缶衰年別有才。我欲九原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這裏的「青藤」「雪個」「老缶」,指的是明朝的徐渭、清初的八大山人、民國初年的吳昌碩,這三位在中國美術史上獨樹一幟,劍走偏鋒的藝術家正是白石老人所崇拜的前輩大師。他反覆題寫此詩,為了表達自己的心悸,不僅甘願為「走狗」,更要「三家門下轉輪來」。而最後這一句也就成了本次展覽的主題。除去敬意,更似白石老人的性格,富含着幽默因子,還流露出白石老人心底深處的竊喜。因為這場「粉絲與偶像同框的展覽」,讓齊白石跨越時空,以作品與前輩大師相聚了。
此展在時間上更具非凡意味。我在展覽前言中特意提到「去年齊白石剛過了一百六十歲,吳昌碩剛過了一百八十歲的生日,明年將迎來八大山人誕辰四百年,徐渭誕辰五百零五年的大日子。」「在這個可供回味的時刻,將齊白石與三位前輩的並峙……不真要論什麼輸贏,而試圖強調一個群體趣味的能量與相互的關聯。他們四位的藝術曾是一條非主流的風格線,但隨着現代意識、新的認知與其的合流而愈發受到關注。加之各種時代與社會因素的攪動,此展所能引發的學術話題、藝壇逸事自然也就愈發豐富起來。故而,這將是一個可資生長的展覽。」我也沒想到這個「可資生長」,如一語中的的預言,給我們帶來諸多驚喜。一個沒有開幕式的展覽,從第一天就開啟了排隊模式,欣喜之餘,也復盤出不少亮點。
譬如,此展作品來自十五家藝術機構的七十餘件(套)藏品,甚至不乏多件國家一級文物,雖不算大展,但行內人定會知曉,這樣一場展覽從策劃到籌展的難度。尤其是徐渭、八大山人的作品存世量本身就不多,而且藏在國內外多家博物館、美術館,想在同一時間段,同一空間中見到這些名作本身就非常不易,更何況我們希望建構具有一定學術價值及公眾感興趣的內容,尤其是作品之間的多重比較與互應。如齊白石臨仿八大山人的作品,吳昌碩臨仿徐渭的作品,本身就相對較少。比如同一題材:梅花,這四家各自是如何繪製的?再如八大山人畫的鹿,有側身與仰首的不同形態,有一件作品畫一隻的,也有兩隻合在一幅之中的,甚至有吳昌碩臨摹八大山人的,當這些畫作同時出現,PK的不僅是觀眾開始「找不同」,更是藝術家對同一題材深層理解後的獨特表達。以研究為基礎,展覽還呈現了曾經淹沒於時光中的「故實」。像齊白石曾經拜觀過現藏於南京博物院徐渭的《雜花圖卷》,甚至在作品上蓋了兩方「齊白石觀」的朱文印章,意外的是竟然有一方蓋倒了,有朋友戲稱這是白石老人在以印章給徐渭磕了個頭。還有一套齊白石作於八十多歲臨摹自己一九二○年臨習八大山人的冊頁,更為珍貴。一九二○年這套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而一九四五年這套名為《衰年泥爪》的冊頁,現藏於中國美術館。《衰年泥爪》除去此前的八開,齊白石在舊作基礎上增畫了小魚、草蟲等,筆墨已然老辣,與前者的生澀相比,各有千秋、各美其美。展覽中不僅有畫作,還包含了諸多文獻。如天津美術學院的創始人之一,畫家、篆刻家李駱公,曾在日本留學時省吃儉用購買了一本《八大山人畫譜》借予齊白石多日,白石老人愛不釋手,歸還時在其扉頁上題寫了「三家門下轉輪來」這首詩,並留有齊白石書寫的現場照片,的確彌足珍貴。今天的展覽與公眾的交流非常重要,於是特設了破解大寫意花鳥畫的「技術密碼」環節。觀眾駐足展廳電子屏幕前,可聆聽北京畫院韓斌老師的講解,了解何為積墨、潑墨、破墨,讓專業的術語,化為大眾可以感知的新常識。在傳播的短視頻中,我院的魏葵老師將徐渭、八大山人與蒙克、賈科梅蒂、波洛克的作品一併表述,讓東西方藝術的平行線成為了思考的交叉點。我曾以「隔花人遠天涯近」來比喻黃賓虹與齊白石,其實全世界的藝術也是一樣,大師們的終極追求常常是一樣的。
觀眾們對我們的用心,可謂心領神會,展覽一經推出,北京畫院美術館就排起了長隊,甚至有朋友從全國各地、世界各地專程來看。各大媒體的報道不必多說,甚至自媒體上也並不只是少男少女的拍照打卡(雖然我們也在展廳中暗藏打卡點),更多了小作文,還有頗具深度的作品解讀、策展剖析。一個專業的研究展,化為破圈的話題。粉絲與偶像,大師與公眾不止在展覽中「同框」,心與心之間還可以因藝術而共情,同頻共振起來。
作者簡介:吳洪亮,北京畫院院長、中國美協理論與策展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北京美協副主席。二○○八年,吳洪亮參與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及公共藝術項目。二○二二年,擔任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公共藝術全球徵集項目的策劃委員會主任。出版專著《一葉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