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9月7日訊(記者 李永青)施羅德投資ESG可持續性研究主管Andrew Howard表示,全球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居住於城市,且比例正在不斷增加。今年6月,當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協定》,美國有343個城市的市長卻隨即宣布繼續遵守原本的氣候目標,這鮮明的立場對比反映了各城市在推進氣候目標方面的角色愈來愈重要。
Andrew Howard表示,城市化及人口增長持續帶來交通擠塞、空氣污染、貧窮及過度擁擠等問題,令本已負擔沉重的各城市倍添壓力。2016年,全球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口(17億人)居住於城市,聯合國預期,該比例在2030年或之前將提高兩倍至50億人。城市所面臨的壓力,以及重整其基建設施的機會,使城市成為制定氣候政策的關鍵一部分。
「智能城市」的概念是基於數據和科技並與各種工序融合,從而提供用水、能源及潔淨空氣。在城市中,人類與機械的網絡將會帶來龐大的數據量,而連接性就是釋放效率潛力及環境效益的關鍵。在「萬物互聯」的大趨勢下,智能城市將佔總經濟效益的40%。因此,交通運輸、能源、數據管理和基建設施將需要作出改變,亦會同時因而受惠。
Andrew Howard表示,隨着人口密度增加,高效率的運輸基建設施日趨重要。大量投資正在湧入發展這類基建設施,包括能夠實時追蹤公路或行人路擠塞情況的數據服務,以分散高峰期的負載量,以及其相關的服務;同時汽車擁有量則逐步下降。
電動車一方面是城市的解決方案,但另一方面亦帶來其他挑戰。電動車的增長動力似乎無庸置疑,印度政府最近宣布計劃自2030年起只允許電動車銷售。電動車在使用過程中並不會排放廢氣或產生污染,這對城市地區極為有利。
然而,插電式電動車需要依賴充電站的供應,不論是居家充電還是街上充電,都需要城市改造其供電網絡[3]。許多大城市(包括倫敦)已大幅增加其充電基建設施;而在一年前,日本的電動車充電點數量已超越了加油站的數量。
此外,智能能源系統能夠生產更環保的能源,並減少能源使用量。根據國際能源署限制於攝氏兩度的全球溫室排放目標,在2021年之前,可再生能源佔全球能源供應總量的比例需要提高至28%,這些供電來源的變化將會對供應與需求的匹佩帶來重大問題,而智能電網系統能夠在整體城市或家居層面上減少日常需求,從而緩解該問題。
Andrew Howard表示,大部分新增的城市人口將會來自新城市。預計在之後十年,全球將會新增100個擁有逾百萬人口的新城市。這種發展趨勢為長期氣候目標帶來重整全球能源基建設施的重大機遇。新興市場將會最先作出改變;因為相對於在舊城市中改造現有設施而言,在新建的城市中融入智能科技將會更加容易。在2020年之前,這些城市有望為全球企業帶來4,000億美元收入,從而為那些能夠把握增長趨勢的投資者帶來利好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