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倪巍晨上海報道:從中國的人民幣到國際的人民幣,世界見證的不僅是一國貨幣成長的故事,更是一國經濟發展和金融改革的成果。過去五年人民幣國際化進展可圈可點。但另一方面,前路漫漫,改革仍待加力。
人民幣在資本項下仍不可自由兌換,是人民幣國際化面臨的主要制度障礙。與此同時,儘管中國金融體系規模已列全球前列,但中國金融市場法律尚不健全,與國際標準仍存差距。目前中國金融市場結構性問題依然突出,特別是債市發展明顯滯後,且滬深交易所國際板遲遲未見出台,境外企業境內上市的通道尚未打通,難以滿足人民幣資產做大的客觀要求。
當前人民幣回流機制尚不完備,對歐美日等與中國貿易規模巨大的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輻射依然有限,且除香港離岸市場較活躍外,倫敦離岸市場尚處起始期,人民幣國際循環中轉站的建設還不完備。雖然「債券通」等制度對完善人民幣回流構成益處,但在當前中國金融市場發展階段及監管水平下,對回流貨幣的吸納能力仍有限,國際回流路徑的不暢通將嚴重影響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事實上,中國在國際和地區金融領域話語主導權仍有缺失,主要體現在「國際金融機構中的話語權仍有限」、「本土信用評級機構缺乏國際話語權」、「缺乏國際大宗商品定價權」等方面。
人民幣國際化程度提高後,中國面臨的資金流動壓力隨之加大,相關政策需兼顧國內外因素,這將對中國宏觀政策帶來挑戰,未來需在人民幣彈性加大、資金流動趨頻背景下,做好宏觀調控及貨幣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