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倪巍晨上海報道:人民幣國際化離不開「一帶一路」倡議。只有中國經濟真正變強了,市場才會有信心更多持有人民幣。人民幣走出去是金融概念,中國經濟走出去是實體概念。
去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跨境貿易人民幣的實際收付僅佔雙邊貿易額的13.9%,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0%。其中,佔比超過14%的國家只有七個,發展空間很大。
人民幣逐漸成為國際貨幣之後,中國可獲得鑄幣稅,並藉此降低境內企業的匯率風險,但也會引致海外投機資金的衝擊,因此未來人民幣國際化應立足中國實際、循序漸進地推進,並在防控風險的同時,充分放大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益處。
人民幣國際化離不開良好的內部環境。因此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包括健全金融政策決策機制、完善監管協調機制,加強國際協調建立有效風險預警機制,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有必要加強多方面制度建設,構建均衡的人民幣回流機制,包括不斷完善並開放本土金融市場,進一步完善境內金融市場層次體系,豐富人民幣市產品種類,並加強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培育,拓寬人民幣跨境流動渠道。
專家認為,中國可以遵循「周邊化─區域化─全球化」發展路徑,穩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且繼續促進與周邊國家或地區,尤其是「一帶一路」國家簽訂貨幣互換協議,開展中國本幣跨境貿易結算業務,增強人民幣在周邊區域內的流動性,藉此提高人民幣在對外貿易中的計價、結算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