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維多利亞公園日前展出的大熊貓裝置布景。\中新社
二十八載風雨兼程,二十八載同心同行。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八周年的喜慶裏,那些流淌在聽覺裏的共鳴、躍動在視覺上的交融、沉澱在味覺中的牽絆,早已超越了簡單的「慶祝」,化作血脈裏的基因,訴說着「一國兩制」下香港與祖國從未分割的深情。
清晨的金紫荊廣場,總能先於朝陽喚醒城市的期待。當警察銀樂隊奏響國歌的第一個音符,那支由小號、圓號、大鼓交織的旋律便像一道暖流,漫過維港的晨霧,漫過觀禮市民微微濕潤的眼眶。護旗手的皮靴踏在地面,發出「踏、踏、踏」的整齊聲響──那是中式步操的韻律,二○二一年起,香港紀律部隊開始採用中式步操,每一步都踩着與內地同胞相同的節奏,二十八年來,這節奏從生疏到篤定,早已刻進城市的肌理。
校園裏的歌聲總帶着最純粹的力量。在油尖旺區的一所小學,孩子們舉着小紅旗唱《我和我的祖國》,領唱的女孩聲音清亮,尾音裏帶着點港式普通話的軟糯,卻把「一刻也不能分割」唱得格外堅定。音樂教室裏,老師正用古箏彈《東方之珠》,琴弦震顫間,傳統民樂的婉轉與流行旋律的明快撞出奇妙的火花─就像香港本身,既守着中華文化的根,又帶着國際都會的韻。
市井深處的旋律更見真章。旺角的街角,白髮蒼蒼的阿婆們組成「銀髮合唱團」,唱《我的中國心》,沙啞的嗓音裏裹着歲月的故事:「當年回歸夜,我帶着孫兒擠在電視機前,現在他在深圳工作,每周都回來陪我唱歌。」銅鑼灣的商場裏,年輕人正用結他彈唱改編版《少年中國說》,說唱段落裏混着「獅子山精神」與「中國夢」的詞,電子琴的節奏與古箏的餘韻纏在一起──多元裏,始終有個不變的核心。
連維港的海風都帶着旋律。回歸紀念日當天,飛行服務隊的直升機掛着國旗與區旗掠過海面,螺旋槳的轟鳴裏,總混着甲板上漁民的吆喝:「看啊,那是咱們的旗!」二十八年前,他們舉着收音機在漁排上聽回歸大典,如今舉着手機拍直升機,背景音裏,既有馬達聲,也有孫子在電話那頭喊「爺爺,我在廣州看直播呢」。
站在太平山頂俯瞰,二十八周年的香港像被打翻的調色盤,最亮眼的始終是那抹「中國紅」。中環的摩天大樓外牆上,巨幅LED屏正循環播放「慶祝香港回歸28周年」的動畫:五星與紫荊花在像素流裏交疊,最後化作「一國兩制」四個金色大字,與旁邊「國際金融中心」的英文標識相映,像在說「我們既是香港,也是中國的香港」。
街頭的色彩總藏着細膩的溫柔。尖沙咀的騎樓下,裁縫店老闆把國旗和區旗並排縫在遮陽篷上,風一吹,紅與金的邊角掃過掛着的旗袍樣衣──那旗袍的盤扣是「回」字紋,領口繡着極小的紫荊花,老闆說:「這是給內地遊客做的,讓他們知道,香港的針線,也連着北京的紋。」銅鑼灣的電車軌道旁,小學生們正用彩粉在地面畫「香港地圖」,筆尖從維多利亞港畫到深圳河,最後在河對岸畫了顆五角星。
公園裏的熱鬧藏着代際的共鳴。維多利亞公園的「回歸主題展」裏,七十歲的張伯正給孫子講展櫃裏的老照片:一九九七年的街頭,人們舉着「歡迎回家」的牌子,那時他還是的士司機,載過連夜去維港看煙花的內地遊客;如今孫子指着展櫃裏的「港珠澳大橋模型」,興奮地說「上周爸爸帶我們開車去珠海,橋兩邊的路燈都像小國旗」。不遠處的「熊貓樂園」裏,兩米高的熊貓裝置,小朋友們圍着它轉圈,他們的笑臉和熊貓肚子上的五星貼紙一樣亮─這些孩子大多出生在二○一○年後,對他們而言,「香港是中國的」從來不是「歷史」,而是每天放學路上,能看到的國旗與區旗一起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