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部分居民疑懼或反對高鐵香港段西九龍總站實施「一地兩檢」,是出於兩方面的顧慮:其一,顧慮在香港的「核心」地帶開了一個「內地口岸區」口子、執行內地相關法律,有損香港特別行政區司法獨立;其二,更多內地居民乘高鐵、經「一地兩檢」便捷地進入香港,會更嚴重地「玷污」香港核心價值。這兩方面的顧慮歸結到一點,是欲把香港自我封閉。
然而,自從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變成「自由港」以來,香港的安身立命之道是「開放」,而且是舉世罕見的「高度開放」。在一九五○年前,是既對西方高度開放也對祖國內地高度開放。從一九五○年起,變成只向西方高度開放,直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恢復同祖國內地的聯繫,但是以居高臨下的姿態│作為內地最大的資本來源地,作為內地聯繫外部世界、主要是西方國家的最重要的橋樑和中介。香港向內地輸出一系列屬於「軟科學」的觀念和知識,甚至,「買單」、「打的」之類的日常用語都在內地風行。
二○○三年的CEPA簽署並不斷深化和拓展,問題開始產生,根源在於國家崛起,同香港在全球中的位置發生了逆轉式調整,同香港相互關係也產生了調換性變化。香港不少居民忽然發現,香港對國家的重要性明顯不如以往,相反,國家對香港的影響與日俱增。香港不少居民同時發覺,他們不再比內地同胞富裕,甚至,顯然被內地先富起來的群體超越。
國家的創新進步日新月異
面對如斯情景,即便雙方的意識形態相同,在關係調整中感覺弱的一方都會產生牴觸情緒,甚至會排斥對方。何況,歷史造成香港核心價值含有不同於國家主體核心價值的元素或成分。
香港不同於內地的法律制度,是兩地核心價值不同之處。此外,還有習慣,以及關於政治民主的不完全一樣的詮釋和追求。
然而,香港不可能採取自我封閉的方式來保護自己的傳統核心價值。因為,香港必須開放才能生存和發展。於是,最好的辦法是同祖國一齊開放。
最近,有一種觀點開始流傳│高鐵、網購、支付寶、共享單車是中國「新四大發明」。有人也許會質疑:指南針、造紙、火藥、印刷術等四大發明屬於中國原創,高鐵和網購並非始於中國,怎能列入中國「新四大發明」?
提出這樣的疑問,是忽略了歷史條件。中國的古老四大發明是在人類文明各部分基本分離的歷史條件下,由我們的祖先發明的。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形成名副其實的「世界經濟」,沒有一個國家需要、也沒有一個國家可能單獨提供某一種創造或發明。
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中國人以自己的智慧,為起源於日歐的高鐵增添價值,利用肇始於美國的互聯網創造了最大體量的網購,又依託網絡並使用西方創造的電子支付構建「支付寶」,把發端於美國的「共享經濟」概念體現於共享單車。
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的二百五十四項重要標準中,中國標準佔了百分之八十四。截至二○一六年底,中國累計投入運行的高鐵動車組達到兩千五百九十五組,超過全球總量的百分之六十。預計到二○三○年,高鐵里程將超過四點五萬公里,長於繞地球赤道一周。
二○一七年「六.一八」開場僅七分鐘,天貓國際成交破億元;京東商城十五個小時累計下單金額超千億元。從中國本土到越南、泰國等亞洲鄰國,到萬里之外的阿根廷、巴西等等國家,網購正向全球延伸。
中國人創造的「支付寶」,正在迅速地使中國變成全球使用各種貨幣最少的國度。現代貨幣及其支付系統發源於西方,但是,其最現代的演變卻創始於中國。「共享單車」的問世僅數年,不僅在神州大地迅速推廣,而且漂洋過海進入歐洲。「共享經濟」的概念發端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美國,卻在中國得到迅速實踐。二○一六年中國共享經濟交易額約為三萬四千五百二十億元,比上年增長百分之一百零三。未來幾年,中國共享經濟仍將保持年均百分之四十左右的高速增長。
香港社會需要反躬自省
對於高鐵、網購、支付寶、共享單車是否應該被稱為中國的「新四大發明」,可以商榷。但是,中國人在這四項事物上做了創造性的貢獻則是不爭事實。如果內地同胞不是對源於西歐的高鐵、始於美國的互聯網和共享經濟概念,及發端於西方的現代貨幣體系加以利用和創新,怎麼會有高鐵、網購、支付寶和共享單車⁈
香港社會要反躬自省:這些年我們有什麼值得自豪的貢獻給予祖國和人類?香港的產業結構比二十多年前進步了多少?香港的經濟水平按知識經濟標準來衡量,是提升了抑或故步自封?深圳誕生了騰訊和華為,香港有哪一家新型巨企可以匹配?
有人會說,高鐵、網購、支付寶、共享單車都是「硬件」,中國內地在「硬件」上能夠對外開放、吸收西方文明成果,但是,在「軟件」上則未必。這是把人類文明的「物質形態」與「非物質形態」人為地割裂開來。其實,無論高鐵、網購還是支付寶和共享單車,它們承載和流動的都是人類文明的兼收並蓄。
資深評論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