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八日,也即印度非法越界進入中國洞朗地區的第七十天,印度終於將邊防部隊和設備全部撤回邊界印方一側,自此這場由印度挑起的邊境衝突,終於以印度撤退為結果,暫時畫了一個句號。印度國內媒體自稱獲得「大勝」,但沒有透露任何實質理據,與其說是媒體的自我宣揚,不如說是「心理戰術」。但從地緣政治乃至大國博弈的角度觀察,中國不僅贏了「裏子」,也贏了「面子」。中國並沒有因衝突而打亂了既定戰略,維護了領土完整,也通過有理有節的方式,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誠意和態度,更重要的是,在戰術上,過去兩個多月來的實地軍事演練,展現了中國的軍事力量和實力,形成了必要的氣勢壓制。最終「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是大戰略下的大智慧。
六月十八日以來,印度邊防人員非法越界進入中國洞朗地區,引發中印邊境局勢持續緊張。到昨天,剛好是滿七十天整。這七十天來,中國軍隊對此堅決反對,多次作出嚴正警告,並採取緊急處置措施,強化邊界管控,前推作戰部署,加強針對性訓練,有力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合法權益。因此,儘管過去七十天來印度非法越界部隊一直停留在中國界內,但最終自行撤退,這種行為的本身,已經在證明印度當初越界的理虧和嚴重的判斷錯誤。
從昨日新聞信息來看,似乎仍有細節有待進一步公布。印度方面,尤其是印度媒體,聲稱印方取得了關鍵勝利(essential win),但卻沒有列出任何具體的證據,因此,這種行為表現更多的是對印度內部的輿論宣傳,以及對中國的「心理戰術」。畢竟,越界後又在警告下自行退回,無論如何是沒有勝利的說服力的。
撇除印度的這種小手段,有幾個重要問題需要釐清。第一,印方的聲明稱是「相互脫離接觸」,而且是「雙方都撤軍」,到底中國軍隊是否也有「撤退」?根據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所指出的,印方已經將越界人員和設備全部撤回邊界印方一側,中方現場人員對此進行了確認。「中國邊防部隊繼續在洞朗地區巡邏駐守。中方將繼續按照歷史界約規定行使主權權利,維護領土主權。同時,鑒於現場情況已出現變化,中方將根據現實情況作出必要調整和部署。」
中國邊防部隊繼續在洞朗地區巡邏駐守,這句話的意思已經十分明確,中國仍在有效控制和正常巡邏,只不過因印度的撤退,相應地,中國一些戰略與戰術部隊也無需繼續駐紮,可返回原有駐地。因此一個關鍵性問題就已經很清楚:中國軍事巡邏與威脅依然強而有力地存在,並沒有因印度的越界而削弱。華春瑩的「將根據現實情況作出必要調整和部署」就已經說得十分清楚了。
而國防部發言人吳謙更是十分明確指出:「中印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事關地區和平穩定,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共同利益。我們提醒印方從此次事件中汲取教訓,切實遵守歷史界約和國際法基本原則,與中方相向而行,共同維護邊境地區和平安寧,推動兩國兩軍關係健康發展。」
提醒印度「汲取教訓」,什麼「教訓」,意思已經很直白了,只不過給了撤軍一方必要的外交面子。過去七十天來,印方不斷散布歪理,通過所謂的國際輿論以及國內媒體的炒作,試圖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弱者」、「被欺凌者」形象,同時意圖再度渲染「中國威脅論」。印度的設想是,以「修路威脅」為由「出兵」中國領土,造成「既定事實」後,再通過不斷的增兵恐嚇,以及國際社會的支持而迫使中國讓步,在整條邊境談判中大幅退讓,達到威迫中國讓步的目的。
然而,印度錯估自身實力,也錯估中國的態度,加上盲目的「自信」,反倒將自身拖入「死胡同」,騎虎難下。其後又意圖「以拖待變」,一旦「熬」過三個月至半年時間,時機成熟便可製造「既定事實」。但中國軍事和外交雙管齊下,不斷的軍事演練保持高強度的軍事威懾力,而多方位的外交斡旋則給予了印度轉圜的空間。
西方有所謂的「雙贏」,中國《孫子.謀攻篇》則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道理,兩者某種程度上有共通之處。印度並非中國的主要戰略威脅,邊境衝突進一步擴大的話,將可能影響中國的既定戰略布局。畢竟,中國主要的對手是美、日,若被三方面牽扯,必將會顧此失彼。此次中國在完全有能力與理據擊退越界的印度部隊情況下,仍然保持戰略定力和耐心,用香港話說是「沒有去得太盡」,最終讓印度自行撤退,是最符合中國戰略利益的做法。而何況,通過外交努力和平解決事件符合中印雙方利益,也彰顯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的誠意和態度。而兩個多月來的軍事演練,也極大地鍛煉了軍事作戰能力。因此,無論是戰略、戰術還是地緣政治而言,中國力保不失,維護了大局穩定,值得高度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