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社區銀行予人「家」的感覺

時間:2017-08-07 03:15:29來源:大公網

  圖:社區銀行市內布置沒有玻璃幕牆,經理和客戶面對面交談/大公報記者張帥攝

  【大公報訊】記者張帥北京報道:相比大街上動輒數百平米的大型銀行營業網點,僅有七、八十平米的社區銀行,「麻雀雖小」,卻為社區居民提供了不少便利。金融直接切入社區終端,這種解決「最後一公里」服務問題的營業模式,逐漸受到關注。

  走進光大銀行北京國瑞城社區支行,沒有冷冰的玻璃幕牆,取而代之的是沙發、電視、閱讀區的布置。在附近居住前來辦理信用卡業務的陳女士稱:「這裏一室一廳大小的空間,布置得像家一樣。沙發很舒服,上面還準備有小雞模樣的靠墊,辦理業務不用叫號,就坐着等兩、三分鐘就好。」經常可以看見,客戶一邊坐在沙發上看着節目,一邊和工作人員聊着理財的話題。

  網點「愈開愈小」

  在場地租金攀升的大環境下,和實體零售店一樣,不少銀行營業網點也「愈開愈小」。商務部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社區商業進入黃金發展期。興業銀行統計稱,從2013年6月第一家興業社區支行成立,僅用一年半時間,其社區銀行網點就突破了千家。此外,浦發銀行、平安銀行、中信銀行等也都布局社區銀行業務。

  在人員配置上,社區銀行通常為「兩位理財經理加一位保安」的模式。北京東城區一家社區銀行的客服經理告訴記者,因為不提供櫃枱現金服務,更多需要通過「自助+人工」的方式完成,即依託齊全的自助設備完成存取款、開卡、帳戶查詢、轉帳匯款、繳納各種生活費用等多種服務,遇到理財諮詢辦理業務則再由經理出面。不過,因為多數顧客習慣了傳統銀行網點,社區銀行為「拉客」也是想盡辦法。以光大社區銀行為例,據了解,其多數社區銀行實行了「錯時上下班」制度,對營業時間進行優化,調整為上午10點到晚上八點,從而適應更多人群的需要。此外,也有社區銀行還開展諸如書籍報刊借閱、雨傘借用等多種生活服務。

  信賴分行多於網銀

  根據光大銀行一家重慶分行的市場調查,雖然目前互聯網金融很熱,但是更多客戶還更信賴物理網點。北京工薪階層的周先生也告訴記者:「拿物理網點和互聯網理財比較,還是覺得物理網點更踏實一些,看得見摸得着,有問題可以當面諮詢。而且到社區銀行辦業務,確實也方便很多,去一次就像下樓到鄰居家串了一下門一樣。」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