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近幾年社區商業的興起,最主要源於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就近便捷成為趨勢
隨着限購、限貸、限售政策的出台,地產轉型再度成為熱門話題。一方面房企主動開啟「輕資產」運營模式、探索「地產+」新思路。另一方面,社區商業綜合體興起,通過一個平台提供全業態的服務。商務部近日發布的《中國零售行業發展報告(2016/2017年)》顯示,「小而美」社區商業正成為地產、金融、零售等行業普遍關注的「新藍海」。/大公報記者周琳 俞晝
近幾年社區商業的興起,最主要源於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就近便捷成為趨勢。在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副秘書長王洪濤看來,大型商場增速放緩、房租人工成本高企,全球零售業都有了小型化的趨勢。
戴德梁行南京及杭州公司總經理湯耀光分析,互聯網成就了社區商業的重要地位。尤其互聯網對目的明確的消費需求吸金力大,這直接導致現在越來越多的商場不斷縮小零售面積。
「互聯網+生活」漸普及
社區商業更多的是滿足即時性消費需求。湯耀光說:「例如餓了要下樓吃飯,生病了要下樓買藥等等,這些需求最初還沒有被互聯網所覆蓋到,因此沒有受到明顯影響。然而,隨着服飾百貨等目的需求逐漸被互聯網滿足,甚至供應過量以後,電商在這方面的成長就非常慢了,這也是為什麼電商巨頭近年來不約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到即時需求的滿足上,以求得到更多的客流量和更高的增長率。」
湯耀光指出,對於社區商業而言,互聯網的進入不僅沒有影響到它的原生經營模式,還反過來推動了它的發展,成就其更重要的地位。比如,人們如今習慣用餓了麼、大眾點評網等點餐,這些互聯網平台一般都會將就近的餐館推送給用戶。這使得更接近人們居住生活地的商家,更容易獲得流量和營業額。如此反過來提高了社區商業的競爭力,促進商業發展。
線上與社區生活方式結合,有望成為未來社區商業主要發展方式。以國安社區為例,提供本地一小時上門、門店24小時開放服務,及全品類的預約服務。但對整個社區商業而言,體驗度低的業態更容易通過互聯網進行增量和發展,例如便利店、餐館、水果店等等。體驗度高的業態則不太容易受到互聯網的影響,例如美容美髮、兒童早教培訓等等。這些體驗度高的業態,或許將在之後成為巨頭的新焦點,但現在仍以線下消費為主。
整合小區資源大趨勢
王洪濤認為,社區商業需要吃透消費者的真正需求,通過場景化的精心設計和業態品類品牌的科學篩選,做好一站式服務。社區商業也需要更注重消費者的黏性,擁有良好的會員體系。在功能上,力求小體量、大容量,在品牌上,實現小體量大品牌。在空間上,實現小體量高格調。
王洪濤表示,社區商業和地產密不可分,未來地產商應整合小區資源,做好布局規劃,統一招商是一個較好的模式。同時,建議政府加入管理,把閒置物業組合起來,對零售商提供低租金補貼。今年,北京市發改委提出,計劃每年安排約兩億元人民幣的市政府固定資產投資,用於補助商業便民服務設施項目。
記者在採訪中見到,北京外交公寓社區高端商場官舍以「無國界生活」為理念,定位高階外交使團人員,兼顧生活和商務功能。區域內擁有41棟公寓、3棟寫字樓和37棟別墅。官舍在品牌選取上,引入了和睦家醫療、韋德健身、富客漢堡等外國品牌,與傳統社區業態存在明顯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