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以人名的菜名,基本都是名菜。有的因獨門秘方和烹調技法得名,如「東坡肉」「宮保雞丁」「宋嫂魚羹」。蘇東坡、丁寶楨雖未必像宋嫂那樣親自下廚,但卻有創意、策劃之功。張大千後來指導廚師改良宮保雞丁,於是又有了「大千雞」。
有的純屬隨興所至的營銷噱頭,並沒有什麼深切淵源,比如「左宗棠雞」。至於「李鴻章雜碎」,據說是因為李鴻章訪美時對此菜情有獨鍾而得名,其實並沒有確切證據,乃是當地中餐館借李中堂之名來提高身價。
有的則因得名人激賞或推廣而享譽。這方面的例子就很多了。比如曹操駐軍廬州時因頭痛而食欲不振,吃了當地用中藥、白酒滷煮燜製的仔雞,胃口大好,於是這道菜就被民間稱為「曹操雞」。北京的「西來順」菜館為了答謝京劇大師馬連良的關照,創製了一道兼具魯菜和淮揚菜工藝的香酥鴨,冠名為「馬連良鴨子」。
胡適愛用家鄉安徽績溪的「一品鍋」來待客,於是有了「胡適一品鍋」。民國時期,南京名菜館馬祥興用豆腐配以蝦仁、雞肝等做成一道菜,得到了胡小石、胡翔冬兩位教授的極力誇讚,遂被稱為「胡先生豆腐」,引得許多大學生慕名前往品嘗。「帶貨」效應十分明顯。
當然,還有捆綁銷售。二○一一年,時任美國副總統拜登訪華,到北京一間炒肝店用餐,點了炸醬麵、包子、拌黃瓜、涼拌山藥、土豆絲。隨後被商家作為「拜登套餐」推出,頗暢銷了一段時間。
日前,大V羅永浩抱怨餐飲品牌「西貝莜麵村」使用預製菜、價高難吃。「西貝」不僅未反思,反而高調叫板,推出同款「羅永浩套餐」,不料卻越描越黑,其他食客的怨氣比羅永浩更大。用人名做菜名,卻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也算是開創了新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