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施羅德投資稱 危機時期買入亞洲股票基本上是個明智的決定

時間:2017-07-27 18:33:47來源:大公網

  大公網7月27日訊(記者 王嘉傑)港股近期一直造好,然而卻面對着美國縮表的情況,令人回想97年金融風暴前亦是港股表現突出,美國卻處於加息周期。施羅德投資亞洲股票基金經理及環球小型股主管 Matthew Dobb認為,縱使目前亞洲的整體債務高於1997年,但主要的差異是, 亞洲各國已降低對短期外債的依賴,並擁有更高的外匯儲備,以便在 動盪時期能抵禦危機。 

  Dobb表示,在這20年來,亞洲市場形勢變化萬千,當年陷入危機的國家,如今 其經濟狀況已顯著改善。由於亞洲各國已經了解到過度依賴外國資金 流的危機,因此大部分國家的經常賬戶目前都存有盈餘, 而非維持赤字。 

  更重要的是,亞洲某程度上仍受金融風暴的記憶所影響。在受災最嚴重的國家,許多私人公司及企業家對此經歷永生難忘。即 使是較年輕的印尼商人,他們在經營在業務時會受到父母在面對危機 肆虐時的反應所影響,所以經營方面會較通常情況下更加為保守。簡而言之,現時亞洲的保守主義是經歷過瀕死體驗後總結的深刻教訓 。 

  目前的中國或許對前景充滿疑問,因為其債務規模佔其經濟總量的比 例已達到接近各國於上次危機前的水平。然而,兩者有着重大的差異。主要是由於中國擁有經常賬戶盈餘,因此不需要太依賴外國投資者的信心。此外,中國政府已由2015年 底開始低調地鼓勵企業減少美元債務。因此至少目前來看, 有關海外債務的情況仍然受控。 

  對於目前看準亞洲的投資者而言,Dobb稱,他們應着眼於該地區如何獲得增長 。現時亞洲經濟正趨成熟,而人口結構的利好因素亦逐漸減少,也許除 了印度、印尼及菲律賓外,亞洲已很難繼續透過利用充裕的勞動力及 城市化進程推動增長。然而,經濟放緩未必意味着投資回報將會降低。我看好以運用創新科 技,及受惠於消費開支趨勢轉變和中產階級崛起的公司。重點發掘具快速增長潛力的公 司,它們透過運用創新科技、改變消費者品味, 或致力提高質素及增值來達至業務增長。 

  當然,任何投資都無法保證獲利,但從這次金融風暴中學到的是, 在這些危機時期買入亞洲股票基本上是個明智的決定。雖然認為短期內未必會出現這種機會,但與此同時,將繼續尋找那些無論 亞洲整體形勢如何,都具備增長潛力的股票。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