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建設更大更多元的香港/陳文鴻

時間:2017-07-12 03:15:52來源:大公網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香港回歸二十年活動中的多場講話,傳達的信息清楚、直接:中央政府對「港獨」「自決」已劃定嚴格的底線,犯者必懲。中央政府並指出三大方向:「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人民幣國際化。中央政府會作出各方的支持和奧援。香港需要發展,應該為國家與本地社會作出貢獻。

  特首林鄭月娥的工作更有針對性:發展經濟與民生,而不是糾纏於所謂的「民主」與和諧。因而不能以後兩者來否定前兩者,也不能借後兩者來拖延前兩者的工作。

  而三大方向支撐着香港經濟與民生發展,都脫離不了香港與內地的合作。香港能作出貢獻,只能是作為「一國兩制」下的特區、中國的國際化城市。若如以往那樣設限制,香港與內地融合受阻,必然難以發揮優勢、作出貢獻。

  港珠澳大橋是兩地融合的一個標誌,可惜香港某些官員阻撓鐵路橋的發展,使連接功能與效益大減。穗深港高鐵是另一標誌。香港因此而連上內地,從四縱四橫進至八縱八橫的高鐵網絡,也因此會連上正急速發展的中歐中亞國際客運列車,從而變成中國乃至歐亞鐵路網絡的組成部分,香港的經濟與社會文化將發生巨大的變化。

  雖然過去特區政府一直過於保守,抑制與內地融合,落後於市場需求,但高鐵建成後便會很快飽和。至少有了這一條快速幹線的示範,第二、第三條,以及網絡化地與內地鐵路系統連接的機會便會增大。

  而且,高鐵帶來「一地兩檢」,其意義和作用不限於高鐵,實際上可用於所有跨境的交通連接,香港便可與內地無鏠連接。交通時間與成本的銳減,便是香港與內地協同效益的大體現。例如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深圳是世界硬件的硅谷,廣州則引領着嶺南經濟與文化,從各個方面連接全國。三者合一形成一小時經濟圈,協同作用巨大。三個核心外還有製造業基地佛山、東莞、惠州、江門等。大珠三角六千萬人口所包含的資源、市場與多元化,可支撐出全世界最大、發展動力最強的區域經濟體系或國際大都會區。

  中央政府提「粵港澳大灣區」便是有所寄託和期望。「一帶一路」的建設也可由大珠三角開始,從海陸空聯運、經濟貿易、金融文化各方面連接。「大灣區」加「一帶一路」,便是人民幣國際化的物質和制度基礎。

  路通、物通、人通、信息與資金通,是香港發展經濟與民生的根本條件。香港社會必然受惠,香港的居民也必然可以有不同程度的分享。香港與內地連接,珠三角是一小時經濟圈,與周邊省會是兩小時經濟圈,港人便多了地域的選擇,在香港或珠三角或更遠的地方,都可居住、就學、就業,香港社會的實際範圍將大大擴張。不受限於香港本土、資源的供應與價格,便大不同了,港人的實際生活質素可大大提高。

  在這個更大的空間範圍,只要特區政府與內地政府做好制度的銜接、配套,特別是社會福利、醫療等可攜式制度安排,效率、效益都可即時提高。香港內部交通也要一兩小時,若連上珠三角等也是一兩小時,香港市區便可在「一國兩制」之下伸延至內地高鐵沿線和軌道交通網絡之內。香港還是香港,卻是更大和更多元化的香港了。

  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