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規管單車/新發展區多建泊位 可規劃作「單車城市」

時間:2025-08-22 05:01:48來源:大公报

  上圖:大埔 沙田到大美督的單車徑是熱門單車遊路線。左下圖:北角 有市民把電車軌當作單車徑,相關宣傳教育需加強。\大公報記者莫思年攝;右下圖:北角 東岸板道締造單車與步行共融。

  香港海濱空間發展迅速,加上環保社區成趨勢,單車作為綠色交通工具又有益身心,越來越受歡迎,但隨着單車數量越來越多,配套不足問題逐漸浮現,《大公報》昨日已專題報道單車泊位短缺,加上廢置的「死車」佔據,在多區造成亂象。

  有立法會議員表示,新開發地區有空間可以規劃作「單車城市」,多建公共單車停泊處。學者直言,香港在推動「單車城市」建設過程中面臨多方面挑戰,需要長遠的規劃。運輸署表示現時政策是在環境許可下推動「單車友善」環境。\大公報記者余風、伍軒沛

  香港城市規劃師、立法會議員林筱魯接受《大公報》訪問時指出,香港現時的政策並未將單車作為一種正式的交通工具,單車的定位更多是休閒康樂工具,所以未有完善的配套支援。

  林筱魯認為,香港人口密集,「一棟公屋已等於外國一個小鎮的人口」,的確不適宜將單車作為一種交通工具。他指若要將新市鎮發展成「單車城市」,就要完善的配套支援,例如在交通接駁處,或許需要有單車停泊空間,方便市民接駁。但以香港土地的緊張情況,這樣並不可行,尤其是一些已發展的城區,就更難擠出空間。

  15政策局處理單車事務太分散

  他認為,未來是否要增加單車停泊位,需要看政府的政策需要,以及如何為單車定位。但如果是一些未來的新市鎮,例如北部都會區或者交椅洲發展土地,就能夠更輕易地為此作出規劃,例如在15分鐘能騎車到達的地方,增加一些公共單車停泊位。

  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高級講師雷雄德表示,本港發展單車城市面臨多重挑戰,首先在管理層面,相關部門分散且權責不清。據他了解,單車相關事務涉及15個政策局,不同場景下的管理歸屬也各不相同,例如休閒場景由康文署,代步或運輸作用歸運輸處管理,健身和教育場景分別涉及醫療衞生相關部門、教育局等。

  雷雄德指出,現時香港的道路設計不利於將單車作為運輸工具使用,單車徑又存在不連貫的情況,騎行過程中需頻繁轉彎、下車推車及等待紅綠燈。而中西區、灣仔區、港島區等舊區車多路窄,難以開展單車相關政策。

  單車使用者應修相關安全課程

  此外,雷雄德又指香港空間有限,無法像外國般提供私人車房供單車停放,單車泊位短缺,導致隨處堆放,且隨着單車總量增長,停放需求的解決更顯棘手。他又提到不同用途的單車速度不同,安全處理方式也有區別。而部分租單車的使用者缺乏駕駛經驗和對交通條例的了解,需要相關安全課程,但負責部門尚不明確。

  雷雄德同時指出,香港部分區域在單車規劃上有一定基礎。沙田區在七八十年代規劃時,就將單車作為交通工具納入社區設計,擁有足夠的單車徑;天水圍區在近30年的城市規劃中,單車道路和設計也較為完善。他指新建區域如北都可作「單車城市」規劃,而目前主要建設道路,尚未明顯看到大量單車徑規劃,未來需考慮建立單車網絡或接駁主要交通樞紐,他認為當局在這方面需作長遠規劃。

  西貢區議員張美雄認為,香港的公共單車泊位遠遠不足,尤其是海濱地區。他以將軍澳為例,隨着將軍澳跨灣大橋開通,加上正在發展的海濱長廊,單車使用者包括遊客越來越多,現時的將軍澳可說是「單車城市」,區內單車泊位長期爆滿,建議政府未來多建公共單車停泊處。沙田區議員鄧肇峰則認為,隨着市區發展,例如駿洋邨未來將會為區內帶來五萬人口,單車停泊資源確有需要增加。

  運輸署在回覆《大公報》查詢時表示,政府的政策是在道路安全及環境許可的前提下推動「單車友善」環境,在新發展區及新市鎮加設單車徑及相關設施,並改善現有設施(包括單車停泊設施),以方便市民騎單車作為康樂或短途代步用途,減少使用機動交通工具。在「單車友善」政策下,各政策局和部門均在其工作範疇下分工合作,推展配合措施。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