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古代智慧/千年古剎巧奪天工 榫卯結構不見一枚鐵釘

時間:2025-08-28 05:02:46來源:大公报

  左圖:傳媒學子們走進寧波保國寺,了解這座千年古剎的建築智慧。右圖:「2025范長江行動香港傳媒學子浙江行」採訪團走進浙東千年古剎保國寺。\大公報實習記者洪學禕攝

  保國寺位於寧波市江北區靈山山腰,大殿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在保國寺實地走訪,近距離觀察宋代的斗拱和榫卯技藝後,不禁佩服中國古代匠人的智慧,也開闊了我們的眼界。」推開這座浙東千年古剎的大殿大門,香港中文大學的葉沛言頓時被眼前的古建築驚呆了──細細看去,整座大殿不見一枚鐵釘,全憑精確的榫卯使斗拱巧妙銜接,將建築物的構件牢固地結合在一起,承托起整個殿堂屋頂50餘噸的重量。

  「瓜棱柱」設計承托北宋珍寶

  為了更好地承重,大殿裏的柱子,尤其是前內柱,都不是筆直的,而是與地面保持一定角度,由四周向中心傾斜。這是出於建築穩固的力學支撐需要,這樣的柱子能承受更多來自各方的力,且不容易變形、垮塌。由於這些柱子的外觀形狀如同南瓜,因而被稱為「瓜棱柱」。

  「這樣的瓜形並不是雕刻出來的,而是由木材拼合包鑲形成的。」保國寺工作人員向港生們介紹道,相比於整柱,這樣的拼合柱有許多優點。

  「因大殿承重需要,如果選用整柱,必須得是直徑超大的堅固木材才行。但一根大木頭外面包上8根小木頭,或者4根大木頭包鑲四段拼合木,作用便能等同於整柱,真正做到小材大用,經濟省料。」保國寺工作人員介紹。

  歷經千年風雨,保國寺古殿至今仍保持北宋的原始風貌,而這份完好則來源於文物保護者們的精心修繕。

  「我們邀請了清華大學、東南大學的建築專家來做精細測繪,將每一根樑柱、每一處榫卯都進行掃描,建立了3D數字建模,在此基礎上制定了長期修繕計劃。」保國寺古建築博物館文博館員張璐易如是說。

  巧奪天工的技藝和建築也吸引了眾多外國遊客。「難想像千年前的工匠既懂力學,又能設計出這麼美的曲線,空間美學與工程的平衡太讓人驚訝了。」一位來自俄羅斯的外國遊客Alexey邊對樑柱拍照邊感慨道,「我是第二次來到中國,這裏的建築構造簡直令人驚嘆,我為中國驕傲!」\大公報實習記者曹逸琳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