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6月30日訊(記者李永青)香港貿發局報告指出,柬埔寨與中國維持友好關係,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沿綫國家之一。柬埔寨是東盟十國中第二小的經濟體,屬低度開發國家。雖然如此,自首相洪森執政以來,政局大致穩定,並且大力發展經濟。2004年柬埔寨加入WTO後,大部分行業對外開放,並且鼓勵外商投資,加上當地低廉的勞動力資源豐富,生產成本相對偏低,例如最低標準工資只為每月153美元,計及其他開銷項目,實際勞工成本大約由每月160至180美元開始,遂吸引不少外商把勞動力密集的生產工序轉移到柬埔寨。
另一方面,不少源自柬埔寨的產品可享受歐美等發達國家給予的特殊貿易優惠政策及額外的關稅減免優惠。例如美國目前對源自柬埔寨及其他相對發展落後國家(Least Developed Beneficiary Developing Countries, LDBDCs)約5,000種產品(自2016年7月起包括旅行用品),在美國普及特惠稅制度(GSP)下享有特惠進口待遇,不過當中不包括多種紡織品、成衣、鞋、手表等產品。而在歐盟新的普及特惠稅制下(2014年1月1日生效),柬埔寨繼續被列為「武器除外」(Everything But Arms)之受惠國,即歐盟對所有源自柬埔寨產品除武器外,均免徵進口關稅。此外,日本亦給予多種柬埔寨產品在進口環節的特惠稅務優惠。
事實上,外商直接投資近年不斷流入柬埔寨,2015年流入金額約達17億美元,包括源自中國約達4億美元的資金,投資當地的製造業、房地產開發、農業和各類型服務業,特別是當地的制衣業和其他輕工製造/加工業,以及建造業等表現持續強勁,直接刺激柬埔寨的經濟發展。目前,柬埔寨最大的經濟產業為服務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約40%;其次是農業,佔生產總值三分之一左右,並僱用該國約一半勞動人口;其餘則為工業和建造業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6及2017年柬埔寨經濟增長約為7%。而柬埔寨現時的發展目標,亦是希望利用持續的經濟增長,使數以百萬計的人口脫貧。
另外,在西港特區及柬埔寨其他地方投資的生產出口企業,大多倚賴進口物料及設備以維持生產營運,而且隨着有關投資者加快轉型升級,逐步邁向生產較高檔次產品,需要進口更多較高價值和多種類的物料以支援西港特區的生產活動。所以,高效的運輸和物流服務,便成為促進西港特區產業升級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事實上,中國與柬埔寨保持緊密的雙邊貿易關係,而且隨着外來資金不斷流入柬埔寨投資當地的加工出口業務,不少中資和外國運輸公司亦跟隨客戶的步伐,增加在柬埔寨提供國際貨物運輸服務,包括來往中柬兩地的海上運輸和物流服務,例如馬士基、RCL、SITC、Samudera、中遠、CMA、現代等中外航運公司,正增加連接西哈努克城自治港的定期班輪服務,以捕捉當地對國際運輸服務不斷增加的需求。
運輸服務以外,投資西港特區的企業亦須注意當地整體供應鏈情況,並利用合適的物流服務以保證有關生產活動順暢發展。特別是輕工產品的供應鏈正轉趨複雜,例如製造成衣和其他紡織品的布匹、塑料、五金及其他配件,除了沿自中國內地,現時亦可產自包括其他東盟國家的生產基地,而全自動或半自動的生產綫設備,則有機會同時源自中國內地、德國和其他先進國家,整體的供應鏈日趨複雜。加上國際市場瞬息萬變,特別是較高檔次的時款產品周期縮短,內地和國際品牌客戶日益重視生產企業的迅速回應能力(quick response)。所以在西港特區投資的企業,亦須利用合適的管理系統、資訊科技,或聯合香港和其他外部夥伴,為企業提升供應鏈管理服務,及提供高效的第三方物流服務,以促進在西港特區投資有關業務的長遠發展。